【愛】的全貌      /  林常青Frank


愛,是什麼?


這是一個既新鮮又古老的話題


在人類的社會,就算談上千年都不會退潮


人群中也永遠都不會少它的一席


這個話題,在昨天居然也落到了我們的課堂上來


 


像往常一樣


我依舊巡了一迴,讓每一個人來回應一下這個問題


愛,是什麼?


過程中,在每個人說自己的想法時


我都接著補上一句:「請先記住你的答案」


於是就有個很聰明同學


喃喃自語般的猜想我最後的答案一定是「以上皆非」


(我也故作沒聽到的讓他們繼續作答)


 


志剛:愛是一種本體狀態,愛是什麼? 如果是在心智講的愛就不是他的範圍,如果是給你的老公、小孩,是從心智出來的愛就不是這邊講的愛。


hank:我覺得這邊的愛層次比較高,像大愛的一種,就像書上講的,愛就像光陽不會挑選對像,不會有排它性也不會獨漏某人;那我們一般的愛,就像我愛我的女朋友,我愛我的家人,這是比較有特定對像的! 像書上講的好像要跟萬物溶在一起了。後來也有提到說我們跟花、鳥、樹、他人都有愛,只是這愛的程度有不一樣,可能我們對父母的愛比較深嘛!像對路人的愛、平常人其實還是有那一段連結的情感在,他如果需要幫忙你還是會願意去幫助的,但一般人的愛比較會顧自己,顧家裡的人,顧我認識的人,其他人則一概不理,那我覺得的這邊的愛比較高尚,他不會選對像。


阿美:我覺得愛是那種與身俱來的,只是層次上的不同而已,那我們一般人掉落的是在智心的層面,就像接觸到心靈方面,你會慢慢的比較能夠感受到那種「至一生命」的,就完全不講求回饋的,然後就是,不是想要抓住的那種愛,我覺得基本愛是,自己內在本體就有的東西。


(某某:你比較具體的感應是什麼?)


阿美:現在來講心裡比較不會有對立的,就是他前面提到的比較不會對立的思想存在,就是你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的那種感覺,己經不再有這種想法了,也就比較不會有那種對立的感覺了。


某某:我看到那個風災,那我們會覺得好悲慘,想要去幫他,想要去捐個錢幫他,這是不是所為的愛(Frank:也是)想去幫他並不是要求回報,原來這個就是。可是這個只是單純的需要幫忙啊! 那我覺得我可以幫到他一些啊! 就這麼簡單,我也沒有產生愛的感覺!


岳勳:因為他講這個愛比較是全面性的啦! 比較不單一的,那他後面有講到上帝的愛,那其實他說:愛是感受到「至一生命」在萬物內的臨在展現,其實這也是必要去感受的,那我們本來和萬物一樣的嘛,也是一體,所以這一切也是愛,那愛是透過你流露出來的,我看到這句話比較有感覺的是,有那個禪味。


 


終於輪到要我回應了


他們都靜候著


我笑笑的巡視了每一個在場者的神情


然後說出我的回應:「以上皆是」


看到他們聽到後的神情


有釋懷、有落寞,也帶有點疑惑


想必心裡在想著:「這樣的答案,有講跟沒講那有兩樣,豈不是屁話嗎?!


其實


我也真的答不出來!


 


試想


這世上的「複雜問題」,真有「簡單的答案」嗎?


就算有,也只是個「符號象徵」罷!



這種簡單的符號象徵,你我又有幾人真能解得透?


 


於是,我接著來說


這個問題,不管由誰來回答  (只要他是認真的)


所填上去的「答案」都是對的


而且還可以填得沒完沒了


但,每一個答案,你都不能說他錯


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對錯的問題」


而是「層次」和「質地」的問題


 


我問:


有誰還記得你「先前的答案」?


當你說出這個答案,或是你要採取相對的行為時


可記得


你當時的「心情」如何、你的「動機」又是什麼?


你可知道自己這樣的「愛」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層次」或「方位」?


 


光是「以上皆是」


在我們這裡是無法囫圇交代得過的


於是,我只好勉為其難的湊出一個抽象的答案:



只要是出於你「喜歡、需要、觸動」所採取的相對行為,那都是你的愛的表現。



(很抱歉,我實在不得不這般抝口的「抽象」,也無法具體。因為一旦具體起來,絕對會讓你有受不了的瑣碎,且還沒完沒了!)


別以為只有書上說的那種


無私的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情操才叫「愛」


而其他就不是了


 


正在當時


我就轉頭向著旁邊的同學說:就以你最在意的「價值觀」為例吧


所謂真正的快樂


難道你的人生只要得到了的那種滿足就好了嗎?


其他的滿足,真的都不需要了嗎?


 


果真如此


那你現在就可以做到了!


未來也無須再去奮鬥或努力個什麼


你明白嗎?


 


因為「真正的快樂」那是一種國王靈性的快樂


要獲得它是不需要任何作為的,只要「放下一切」就可


那就是 佛家所講的「圓寂」  (是「圓滿及寂靜」的意思)


何以「圓滿」?


身心都不再有需求了,不就一切俱足了嗎


為什麼叫「寂靜」?


人都死了,還能不寂靜嗎


 


可是你還活著啊!


既然還活著,怎可能只要「真正的快樂」就好呢


你的身體和心理的需求,難道就不需要安頓了嗎?


 


譬如說:


就以台灣佛教界的兩位大德來講吧


也只有現今的 聖嚴法師可以「只要真正的快樂就好」


至於 證嚴,和我們所研讀的「當下」作者 托勒都沒辦法


他們還有要去助人的許多煩心事務,和自己基本的身體需求得須打理安頓


只因他們都「還活著」?


 


是什麼?


這是得「要全面去關照」的課題


千萬別掉落在那一味崇高空靈的狹隘訴求裡


要不,你會懸浮於空中的


 


其實,這是個關涉到人本「身心靈」的需求課題


身、心、靈各有其相對的不同需求


 


飽暖舒適,乃至性愛上的歡愉都是的「身體」在生理面的需求


功成名就,充實、快樂、無懼、愛與被愛……的滿足感


都是我們「心智」面的心理需求


至於犧牲奉獻、慈悲大愛,無私無我等高尚情操


則是我們「本體」面的靈性需求


 


只是


靈性的需求很特別


表面上,它只有付出不求回饋


事實上,「在付出的同時它已得到了該等的滿足」


付出和滿足是在瞬間,即時合為一體的


要說它有需求,也好像不對


它的特性,就只是「付出關照」


如此而已


此等美妙的真實感,實非「心智」層次所能理解的


除非它曾經有過這種經驗


但,你的「心靈」可以感受得到的!


 


就是愛


除了「詐謊」之外,無所謂的真假


只是它是出於身、心,還是靈的層次而已


除了「層次」之分,還有「純度」與「強度」的問題


就人類來說


一般而言,很少出現單一層次100%純度的愛


畢竟,人是身心靈的複合體


如果有,這等的愛


不是出於「聖人」,就是「愚癡」,要不就是「禽獸」了


 


我們常人的愛


大多數都同時混合了身心靈三種成分


只是付出的的時候,有人「有知」,有人「無知」


如此而已


 


真正的「修行人」


所要關照自己的地方,也正是在此


不但要清楚明白自己的出處


同時對於它組合的「成份、比例」都要一目了然


對於它的「勁道、熱度」也要一清二楚才好


 


只要你還活著


都會有的行為的付出機會


不論是對 情人、家人、親朋好友,還是陌生的人


真正要你關注的


不在次數的多少,或份量的輕重、厚薄


也別罫礙於是否高尚,或是出於有私還是無私


而是


你對自己的「真誠」和「清楚」


換句話說:你是否夠清楚


你所要給予對方的,到底是「那一種類型的愛」?


或在愛的美麗外衣下,所裹著的「內容」是什麼?


一旦清楚了


你是否能有足夠的「真誠」去正視自己的?


 



不在厚薄長短,或溫馨感人與否


而是


你是否帶有清楚、警醒的「覺知」之心


 


若是一份「沒有覺知的愛」


不管它是多崇高無私,或溫馨感人


說得苛刻些


那都出於 基督所謂的「原罪」或 佛家所謂的「無明」


如果是這樣的話


只會使得施與受的雙方都會因而耽溺、受業的


 


「有覺知的愛」


是你生命邁向「進化」的立足點


若是這等愛,多付出無妨,其實越多越好


這才是你該活現「生命力」的地方


但是


一般人都不敢讓自己「活得更有覺知」


尤其是,覺得在自己心智還不夠成熟的時候


因為,覺知會讓他把生活的「真實」看得更清楚


這種真實的複雜性,會令他難以招架


甚至無所適從


因而,對他們來說「更有覺知」和「更易受挫」幾乎是等義詞


 


其實,也別太擔心「挫折」


這種回饋,正是導引你生命進化的「訊息」


你只要是「有覺知」的


同時也會有另一種「滋潤」你生命的回饋給你


生命


若想進化,唯有此途,別無他徑


 


倘若沒有「挫折」的回饋,人是永遠都無法發現自己生命的無知與幼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挫折,不就等於你對生命另一種「新的發現」嗎?


所以,是該好好懂得珍惜和正視你的挫折


否則,你的「心智」要等到何時才能成熟、圓滿呢?!


 


身體的愛,容易滿足,卻像日月更替般的循環不已


心理的愛,無邊無際,還是個永遠都填不完的無底慾壑


靈性的愛,忽隱忽現、似有若無的欲把即逝,會讓你難以持守


然而


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成熟的心智」


對靈性而言,都是不可沒有的,一旦少了它們


有,也等於沒有


 


的世界裡


有一個常教人疏忽的課題


就是受者的「承受力」問題


施予者往往被動於自己的情愫驅使,而疏忽了接受者是否承受得了


常因此而「事與願違」或陷入了「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遺憾中


自己都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因此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又真切的課題


其中的分寸,很不好捏


它的變動性,會讓你所有學來的技法都顯得僵硬無力


些微之差,整個味道就不對了


若論到極處,也只好說它是人生中最難的一門「藝術課題」!


這,可已不是什麼單純的怡情養性而已


而是,關係到你一生的成敗與幸福的「必要功課」。


                                                                                                     / 980826 林常青 Fran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