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林常青Frank1030321

遠在二十年前在中國武俠小說裡就聽過有本《四十二章經》的武林秘笈,直到上週在觀音山的妙雲禪寺才得知原來是 釋迦牟尼佛談說的經典,據說還是東傳中國被翻譯出來的第一部佛經,那就不難理解它何以會成為中國武林中的秘笈了。雖然這本經書是專為修習苦行的沙門所講,對一般人來說其中的要求是較為嚴苛了些。但可貴之處在其經文簡短、易懂、利落,反倒較其他的經典更貼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第四十二章的「達世如幻」對於何謂最究竟的境界,闡述得再清楚不過了。

 

序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釋迦牟尼修成道後,便這樣想道:遠離欲念,清淨無為,這是最美妙的境界;進入專一靜慮的覺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種妖魔外道的念頭。於是,便在鹿野苑中,開始講示四諦聖道,傳授佛法,度脫  陳如等五個人,使他們出家開悟,修成正果。以後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釋迦佛提出許多疑問,請求佛答覆,並指示他們在修行上的進退分寸。在世尊釋迦牟尼的教化引導下,使他們一一開悟。於是,他們合掌、恭敬地隨順釋迦世尊所教化的佛法去修行。

 

第一章: 出家證果  (四種果位的境界)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一個能夠辭親出家,去探索自己的心性,認清一切事物的本質,並能夠領受解悟出佛法中的無為精神,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作沙門 (出家的苦行僧);一個沙門如果能堅持奉行二百五十戒,無論幹什麼事,或不幹什麼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諦聖道,這樣他就可以修成沙門果中最境界的阿羅漢果位(一個能脫離生死輪迴,進入無餘涅槃境界的成道果位)。達到阿羅漢果位的人,他的意識能夠在天上飛行,隨意變化,他的生命無限量之長;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衛護。

沙門修行次一等的是達到阿那含果位(無須再還人間,亦稱 "不還果")。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壽命終了之後,靈魂便上升到第十九層的"無煩天",僅須在此地進修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斯陀含果位。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經歷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間,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位;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須陀洹果位,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還要經歷七生七死,能把貪欲除了,才能成道,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位。一個修行沙門的人,"斷絕欲念"最為重要,其決心就像要斷除四肢一樣,永遠都不要再用才對。

 

第二章: 斷欲絕求  (成道非欲求所能)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說:一個出家的沙門,要能夠斷絕欲望與執著,認清自心的根源,並能領會到"最深處的佛理"才是;要了悟"無為無不為"的佛法精神,內心要空無所得,對外亦無所求。內心不要掛礙在修道的形式上,而實際卻處處在奉行佛道,不做惡事,不造惡業;真正的佛法精神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的,也不是要你循序漸進,而是是自自然然的到達最高境界。能夠做到這樣的沙門,就是成道了。

 

第三章: 割愛去貪  (成為沙門的義行)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說:一個剃去了鬍鬚、頭髮,而出家當沙門並依循 佛教修道之法的人,就應當拋棄心中世間的資產與財富,拿上飯缽出門乞食,只要能吃飽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一棵樹下只睡一宿,很謹慎地不再多求其他的享受了才是。要知道,人之所以會因愚癡而受蒙蔽、犯下過失,都是由於執著和欲望所造成的。

 

第四章: 善惡並明  (能止惡即善行)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眾人以十種事情行善,也以十種事情作惡。是哪十種事呢?屬於行為方面的有三種,屬於語言方面的有四種,屬於意識方面的有三種。行為方面的三種是:殺生、偷盜、邪淫;語言方面的四種是:挑撥是非、惡語罵人、說謊騙人、穢言亂語;意識方面的三種是:嫉妒別人、怨恨他人、愚蠢糊塗。這十種事,不合乎佛家聖道,叫做十惡行。這十種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備了十種善行。

 

第五章轉重令輕  (知錯能改業自輕)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如果人有許多過錯,而他自己不知悔過自新,這就頓然失去了改過之心,那麼罪業就會向他奔來,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樣,越積越深越大。如果人有過錯,能自己知道錯了,從而自己改正解脫,能改惡行善,那麼,他的罪業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漸漸地疾病就會痊癒或減輕了。

 

第六章: 忍惡無瞋  (忍惡無瞋惡自還)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當惡人聽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時,就故意來找麻煩,搞破壞的話。這時,你要讓自己心平氣和繼續的做你的善事,也不要惱怒責駡對方,不理睬他就是。那麼,那個來作惡的人,就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添惡業,暴露自己的惡行。

 

第七章:惡還本身  (天道好還慎言行)

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有人聽說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來罵佛,佛聽到罵聲,也不回答。等到那人罵聲停止了,佛就問他:“如果你用禮貌仁義對待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禮貌仁義是否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來?”罵人的人回答說:“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來了。”佛又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麼你自己就招禍了,惡業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這就像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一樣,影子是緊隨著物體的,且永遠也不會分離的,你罵我所招的禍,造成的惡業是永遠也不會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謹慎,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 塵唾自汙  (譭賢猶自唾)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無德的惡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賢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樣,口水並不能唾到天上去,還會落到自己臉上;迎著風揚灰塵,灰塵並不能揚到別處去,還會反轉來撒落自己的身上。賢人是不可以譭謗的,譭謗陷害賢人,自己必然招禍而遭毀滅。

 

第九章: 返本會道  (博聞愛道反背道)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只是廣博地聞聽佛法,產生愛佛法之心,這並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會得修佛道的極大成就。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佈施行道福無盡)

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看見別人在佈施行道,要懂得跟隨歡喜支持,所得到的福報會很大。有個沙門問說:“隨喜的人都有了很大的福報,那麼,佈施的人應得到的福報是否會沒有了呢?”佛回答說:如像有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上火把來分取火種,也點燃火炬,用這火煮飯照明。但是原來的火還是存在的,並不因他人取火而消失,佈施行道所得的福報也是這樣的。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施飯聖賢功無量)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施捨飯給一百個惡人,不如施飯給一個善人;施飯給一千個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持五戒的人;施飯給一萬個修持五戒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須陀洹果位的人;施飯給一百萬個修得須陀洹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施飯給一千萬個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施飯給一億個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阿羅漢果位的人;施飯給十億個修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辟支佛;施飯給一百億個辟支佛(緣覺佛),不如施飯給一個三世佛;施飯給一千億個三世佛,不如施飯給一個達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佛教最高境界的聖者。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舉難勸修警莫慢)

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的事:貧窮的人要想佈施是很難的;尊貴富有的人要想學佛修道是很難的;要下決心結束生命是很難的;要能看到佛經是很難的;要生在佛在世的世界裡是很難的;要想忍得色和貪欲的誘惑是很難的;遇到好的東西不貪求是很難的;受到侮辱而不憤怒怨恨是很難的;有權勢而不仗勢欺人是很難的;遇到事情能泰然處之是很難的;要廣泛地學習深刻地研究事理是很難的;要破除高傲自負是很難的;要不輕視尚未學得佛法的人很難的;要想具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很難的;要能不說是非是很難的;要想遇到有真才實學有知識的人是很難的;學佛的人要想明白真正的佛理,明心見性是很難的;要能隨緣分來教化眾生是很難的;遇到任何環境,處境都能安然處之是很難的;要能真正明白世間各種方法的道理是很難的。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斷欲無求知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有位沙門向佛問道:“要有什麼樣因緣的修行,才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麼樣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佛法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說:“清淨你的心性,堅定你一心學佛的志向,就可明白究竟的道理。就好比擦鏡子一樣,把鏡子上的污垢擦去了,光明就顯現出來了;當你能夠作到斷欲無求,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行道守真、志與道合)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一個沙門向佛問道:“什麼是善事呢?什麼事情是最大的善事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奉行真正的道理,守住你純真的天性就是善事,你的志願與你所修的道理一致就是最大的善事。”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純淨無瑕者最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有一位沙門問佛:“什麼力量最多最大?又什麼是最光明而有智慧的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忍受恥辱,那力量就是最大的,因為能夠忍受恥辱的人不會懷有惡心,而且又能使自己平安健康。能忍辱的人是不會去作惡的,必然受到人們的尊敬;心裡那些不潔淨的雜念消除盡了,純淨得一點兒瑕疵和污染都沒有,這就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人。這種人從未有天地以前,直到今日的古往今來(時間),對十方所有角落(空間),都能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聞。他具有一切智慧,這才真正叫智慧!”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  (道障分明在愛欲)

大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如果心懷貪求的欲望,就是不能得見大道的人 。這就像一池本來很澄亮透淨的水,你用手去攪渾它。眾人都來到這池水前,沒有一個人能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人就因為貪愛與欲望交替纏繞著,利令智昏,把心中水攪渾濁了,所以就不明白道理,無法證得佛法果位。你們這些沙門,應當捨棄愛欲,愛欲如塵垢一樣洗除乾淨後,就能明心見性,見道證果了。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  (明來暗謝天之道)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修持得佛道的人,就好象人手持火把,進入黑暗的房間中,那黑暗就自然沒有了,而只有光明存在著。你修習佛道就能得到佛法真諦,你心中的愚癡黑暗就立即消滅了,而聰明智慧就永遠存在你心裡了。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無著方為道)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說:我的這個佛法,在意念上是以“無念”為念;在修行上是以“無行”為行;在言說上是以“無言”為言;在修證上是以“無證”為證。一旦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說明你與佛道相近了,要是不明白,就意味著你與佛道還遠著哩!要語言軌道的束縛沒有了,且亦不為一切物體所拘束,才是我的佛法。這種修行只要差之毫釐,就會瞬間消失。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  (變與不變全了然)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說:觀看天地,要看到它是無常變化著的;觀看世界萬物,也要看到它們的無常變化;能觀照到自己心靈那不變的覺性(自性),即是覺悟了。如能以這樣的認知來修行,要得道就會很快的。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究竟四大亦為幻)

佛言當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說:如今人身體中的四大(地水火風),雖然它們的存在各有自己的名字,但都沒有一個能夠自主的“我”。既然都沒有一個能夠自主的“我”,那它們不也是一種幻化而生的東西。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  (枉功勞形徒無益)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說:人隨著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虛妄的聲名,但是當聲名顯赫的時候,自己的身體也就快要死了。貪圖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聲,而不去修習佛法,則是枉費功夫,徒勞身心而無益於自己。這就像燒香一樣,雖然人可以聞到香氣,但這香的自身卻已燒完了。香若燒盡,這火接下來就會燒到身上了。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財色雖輕人難捨)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說:財和色這兩樣,對於人來說,是人人都捨不得丟開的東西。但這就像在鋒利的刀刃上粘有一點點蜜糖,其份量並不夠以飽足一餐。不懂事的孩子會用舌頭去舔吃它,那麼就有割斷舌頭的危險了。

 

第二十三章: 妻子勝獄  (妻兒之縛勝牢獄)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說:人都被妻子、兒女、家庭房舍捆綁住了,甚至比牢獄捆綁還厲害。牢獄還有刑滿釋放的時候,而妻子、兒女卻永遠沒有想要遠離的可能。尤其執著於女色上的情愛,別說是辛苦勞累的追逐,就算有虎口之患的危險亦心甘情願,這不就等於要把自己投進爛泥潭中淹死一樣嘛,所以這就叫做一般人。所以,如果能從親情與愛欲這道門中鑽得過去的人,就能超越凡塵,修得羅漢果位。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愛欲莫甚於色)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說:情愛和色欲,最厲害的莫過於女色。色這種欲望,沒有比它更大更厲害的了,幸虧只有色欲這一種最厲害的東西。如果再有同色欲一樣厲害的東西,兩面夾攻,那麼,普天下的人,就沒有能夠修成佛道的了。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貪欲如逆風執炬)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貪戀愛欲女色的人,就好像手裡拿著火把,逆風而行,一定會有火把燒手的危險。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視色如皮囊)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天神給釋迦佛獻來了一位美女,想借此來動搖釋迦的成佛決心。佛對天神、美女說:“這些都是皮囊裝著的污穢之物,你們來幹什麼?走開,我不需用你們。”天神見釋迦對於美女都無動於心,便更加崇敬釋迦佛,就問佛如何修道,佛就給他講說佛法,於是,這位天神(天魔波旬)即刻之間就證得須陀洹果位(初果羅漢)了。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順勢無著必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說:修道的人,如能像根水中的木頭,只要順著水流向前漂行,不被河兩岸的土石所阻礙,不會被別人取走,也沒有鬼神的阻擋,更不會被水中的旋渦沖回來,也不腐爛,那我敢保證這根木頭,一定會漂到大海中去;同樣的,修習佛道的人,只要不被情欲迷惑,不被各種邪見擾亂,只要抱持無為的精神勤奮地修習佛理佛法,我保證這個人一定能得道成佛。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成阿羅漢果方可信)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說:千萬謹慎不要相信你的意念,你的意念是不可信、不可靠的;千萬謹慎不要墮入色情之中,墮入色情之中必然立即招來禍殃。如果你證得了阿羅漢果位,那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念。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沙門遇色當正觀)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說:千萬要謹慎,不要接近女色,也不要同女人一起說話。如果要與女人說話,也要心地純正,不存邪心。要想到:我是出家的沙門,處在這濁世之中,應當像蓮花那樣,出於污泥而不染。見到老年婦女,想到她就同自己的母親一樣;見到比自己年長的婦女,就想她像自己的姐姐一樣;見到比自己年輕的婦女,就想她同自己的妹妹一樣;見到小女孩,就想她同自己的孩子一樣。要興起一種引度她們脫離苦海的善心,如能這樣,自己對女色不應有的邪淫惡念自然就消除了。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見欲當思乾草遇烈火)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說:修習佛道的人,就好像乾草一樣,火來了,就必須遠遠避開,否則必然遭到大火焚燒。因此,修習佛道的人見了各種物欲色欲,都應當遠遠地避開它。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色欲在心不在陰)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說: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一直無法除掉。他想要將自己的男根割掉。佛對他說:如果你想割斷自己的男根,不如把自己的淫欲之心割斷。心就好像當官的一樣,當官的如果停止了,他的隨從們也都就停下來了。你的邪淫之心如果沒有停止,那麼你割斷男根又有什麼益處呢?佛就對他說了一首偈語:“淫欲生於你意念,意念全在思想間。「淫心不起思想靜,色欲頓失行端正」。”釋迦佛說:這首偈是過去 迦葉佛所說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憂怖之根在愛欲)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愛欲,何憂何怖。

佛說:人因為有愛欲,便從此生出許多憂愁煩惱,從憂愁煩惱又生出許多恐懼害怕之心。如果斷除了愛欲,那還有什麼值得憂愁恐怖的呢?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修道當有一敵萬眾之心)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斫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佛說:要知道,修習佛道的人,就好像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一樣。當你披上鎧甲,出門迎戰,或者意志膽怯畏敵如虎,或者半路退回,或者與敵人戰鬥而死,或者打敗敵人,得勝而回。一個沙門修習佛道,就應當要堅定的護持自心,勤奮勇敢,一往直前,不要害怕前進道路上的種種敵人,定要消滅一切障礙修道的業障惡魔,從而修得佛道正果。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道處得中方為健)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有一位沙門夜間誦讀 迦葉的《佛遺教經》,他的聲音很悲慟、緊張,自己很慚愧,想停下來。釋迦牟尼佛問道:“你以前在家時,都做些什麼?”沙門回答說:“愛彈琴。”佛便對他說:“彈琴時,琴弦如果鬆緩了,會怎麼樣呢?”沙門回答說:“那就彈不響了。”佛又問:“如果琴弦太緊了,又會怎麼樣呢?”沙門回答說:“那琴弦就會斷了,聲音就斷絕了。”佛問:“琴弦鬆緊適中,不緊不鬆,怎麼樣?”沙門回答說:“那麼,琴的各種音調都有了,就會很和諧悅耳。”釋迦佛說:“沙門修習佛道也是這樣的,你的心境如果能調整合適,不緊不慢,不急不慌不懶惰,那麼就可以修成佛道了。在修道時,如果急躁暴烈,身體就會疲倦;身體如果疲倦了,意念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來;意念如果生出煩惱,在行動上就會退步,甚至不修行了;你的行動如果退而還俗,那麼你的罪業就必然會加重。只要你清淨自己的心境,心安意樂,佛道就不會失去,就必然會成道。”

 

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垢淨明存天之道)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說:好像人煉鐵一樣,只有把鐵的渣滓去掉了,製成器物,那麼這樣的器物才會精美結實。修習佛道的人,只有去掉心中的貪欲雜念,你的道行自然清淨了。

 

第三十六章: 輾轉獲勝  (輾轉獲勝層層難)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佛說:人要從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中解脫出來,超生為人是很難的;雖然超生為人,自己要想成為一個男人,完全由不了自己,是很難的;雖然已經超生為一個男人,要想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完備、一切健全完好,由不了自己,是很難的;雖然六根完備了,要想自己往生到中央大國,由不了自己,是很難的;雖然生到了中央大國,要想正好生到佛在世的時代,由不了自己,是很難的;雖生在佛在世的時代,要想遇到真正修得佛道的高僧大德卻是很難的;雖然遇到了得道的高僧,自己產生信仰佛法的心卻是很難的;雖然自己產生了信仰佛法之心,

但要「發起一定要修到覺悟的決心」卻很難的;雖然發起了一定要修到覺悟的決心,但要達到最高佛位的「無修無證境界」卻很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離戒難成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說:佛家弟子雖然遠在數千里之外,但如果能一直記著我的戒律,切實奉行,那麼他一定能修成佛家正果;在我身邊左右的弟子,雖然他們經常見到我,但是如果他們不按照我的戒律行事,那麼他們最終也是無法修得佛家正果的。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命在呼吸間)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問一位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呢?”這位沙門回答:“人命只有數日時間。”佛說:“你還不明白佛家的道理。”佛又問另一位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這位沙門回答說:“有吃一頓飯那麼長的時間。”佛說:“你不明白佛家的道理。”佛又問第三個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這位沙門回答說:“人的壽命只有一呼一吸這麼短的時間。”佛說:“好啊,你明白佛家的道理了。”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中邊皆甜無差別)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佛說:修習佛道的人,對於佛教所有的經典言教,都應當相信奉行。就好像人吃蜂蜜一樣,不論是中間的蜜糖,還是外邊的蜜糖,都是一樣甜的。我的各種經典也是這樣的。

 

第四十章  : 行道在心  (行道在心不在行)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說:沙門修行佛道,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樣,只在行動上轉圈子,而不用心。身體行動上雖然在修道,拜佛念經,持齋執咒,但內心並不注重修行。如果能真心修道,按佛法奉行,行為上不用修持也是可以的。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直心念道免苦累)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說:修習佛道的人,就好像一頭牛背馱著很重的東西,在很深的泥裡艱難地行走,疲倦到了極點也不敢向左右看一眼。只有走出淤泥道路之後,才能休息。身為沙門,應 當把色情物欲看作比淤泥還要厲害才是。但如能以“無心”的直心來念道,則可免此苦累。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佛眼中觀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盤,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說:我看那國王和諸侯大臣們的官位,就如同透過牆縫的隙間細塵一般微不足道,而且轉瞬即逝;我看金銀玉石寶物,就如同瓦片磚塊一樣;我看高貴華麗的絲綢衣服,就如同破布一樣;我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一顆種子一般大小;我看浩瀚阿耨達池水,就好像塗足的油般的少;我看佛教的各種修行方法,就好像變魔術般的化寶盆一樣;我看無上乘的佛法,就好像在夢中的金帛一樣虛妄不實;我眼中的佛道,就好像眼前的花一樣,雖美卻虛幻;我看 禪定,就好像須彌山柱一樣的磐定不動;我眼中的涅槃,就像白天或晚上仍然醒著一樣;我看世間一切事物的顛倒與正立,就像六條龍在亂舞一樣,隨時在變化無定;我眼中的平等之法,就像一塊真實存在的大地;我看世界萬物之興化,就好像春生、夏長、秋衰、冬枯的花木一樣。

 

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各大和尚,聽到佛陀的教誨後,都心歡法喜的奉行所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