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科學 / 內在科學】 / 林常青Frank

今日社會的文明,可謂全拜「科學精神」之賜,少了它,一切都會黯淡無光,想像一下原始叢林,你就會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一切的學習或作為,如果少了科學精神就全都是徒勞虛耗,是不會有成果的,因此「科學精神」是個非常必要的有效性參數,一定得融入到我們人生的每一個地方去。但很多人只知道有「外在科學」,卻不知道還有一個叫「內在科學」的存在,它叫「心靈」之學。

尤其是對那些學習理工科技的人來說,一談到心靈,大部分都會卻步的把它認定為「不科學」,只因為心靈會飄忽不定,情緒又太不講理,所以你不能說他們的感受不對,因為都能舉證鑿鑿,而只能說他們還有不知道的另一面,就是內在的自己。

這也難怪,因為整個國家正統教育所導向的都是「外在科學」,這是個主流,全世界都一樣(或許只有西藏這個地方例外吧)。

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的說:不會啊,你看學校不也有教些 文學、音樂、藝術、歷史、心理學等等這些非邏輯思維的科目,你怎能都把它們歸為科學?

不,我不是說科學,我是說「外在科學」。

當然,這裡所謂的科學,講的是一種精神,科學的精神,也就是在因果律下,一切都要講求合乎「實存、理智、邏輯、程序」運作過程中的一種精神。從早期的精神文明,到現今的物質文明,都是在這樣一個精神條律下運轉出來的成果,所以「科學精神」很重要。

像這些文學、音樂、藝術、歷史、心理學等,如果沒有科學精神來從中貫穿統整,充其量也只是一堆散亂的資料,不可能會成為一門學科。但學校的這些所有的科目,都還是屬於「外在科學」的範疇。

這我就不懂了,你說天文、地理、音樂、藝術...等等我或許還可以接受,但說到「心理學」這個科目,不正是要探究人心內在的一門學問嗎?你怎能說它是外在科學呢。

是的,心理學本來是探究一個人內在的學問,但現在都把它給客體化的形式來研究,好像跟研究者自身無關似的,所以它也只能算是外在科學。

那到底什麼是「內在科學」和「外在科學」?又如何來區分呢?

前面說過,心靈之學,就是一種內在的科學。這種學問「無法外舉,只能內證」。正因為這樣,對我們這些習慣生活於外在科學舉證洗禮的人來說,是很難去想像,甚至要去承認它是一門科學。

它不是不能證明,只是無法端出來「外舉」,而是要你親自來「自證」,就如俗話所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說的很真切,確實無人能知道另外一個人的「感受」。雖說人的感受程度很主觀,但是冰、是暖,是甜、是鹹的滋味,是任誰也無法扭曲的。因為那是一種客觀的實存,不論是內在或外在,都是一樣要講求科學精神,一樣的可證,這分精神是不容扭曲的。

所謂的內在和外在的界分,其實也很單純,只要是你這個身體皮囊以外的一切都算「外在」,皮囊以內的就是你的「內在」。在學習與探索上,凡是用到「觀察、分析、推論、比較、判斷」等方式的,都屬於外在;至於內在,則多以「感受、覺察、沉澱、內觀、放空」等方式進行,它所有的心得發現,全是藉由個人內在的親自感受與自覺來體證。

任何一個人的身心靈,都有它先天的機制和結構,而且它的運轉法則是每個人都一樣的,因此才能構成「內在科學」的存立。只是我們一向所受的教育都是在教導我們「往外看」,而從來沒有教導我們「往內觀」,因此長久下來我們知道也了解了太多外在的東西,使得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反而對自己內在的了解最少。然而,偏偏「智慧」卻是來自於對自己的了解。

以我長年對心靈課題的專注發現,還真的只有「宗教」這一門會教導我們「往內觀」,此外就剩下一些分布得很零散的「心靈教學機構」了。同時也發現,許多宗教的教義儘管通達卻很跳通,而心靈機構的教材也多偏狹於局部淺顯的應用部分,很難得有完整的系統脈絡可言,因此不難諒解何以會有這麼多人無法把「心靈課題」也當作一門科學來看待。

我還有個發現,在所有的宗教教義中,只有「佛家」的體系最為完整,脈絡分明,又鉅細靡遺,這真的是一個很獨特,也是其它宗派所沒有的現象,或許是因為 佛陀的肉身活得夠老,也講說得夠久的關係吧。我還發現,有許多心靈大師都是因為擷取了佛家體系中的某個法門,然後一門深入透底再自成體系,最終都成了一方的一代宗師。

因此,如果你想一窺心靈的「內在科學」,我的建議不防從佛家的體系著手,保證你會如願以償。當然,沒花個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的,只因為佛家的體系實在太浩瀚,也太嚴謹了(最好有前輩指引,否則很容易會進得去卻出不來)。不過,一旦你有體認到它真是一門「科學」的時候,相信你到時的智慧也已翻昇了好幾層了。只是,有必要提醒你的地方是,千萬不能用你習慣於「往外看」的方式去研究它,而是要以「往內觀」的方式去體證。否則,在心靈課題上,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習得多少知識,但永遠還是個門外漢。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佛家對於「智慧」這兩個字的意義,其實所談的就是「外在科學」與「內在科學」的學習成果。我們所有外在的學習成果只會增加我們的聰明,也就是「智」的增加;而只有往內觀的自我了解,才能提升我們的智慧,這就是「慧」的意義。至於能提升到什麼程度,就得看你往內觀的深度了。

結論是,不論內、外我們都該以「科學的精神」來探究才會有它的成效和意義,同時也務必要注意到「內、外等齊的平衡」,才會有圓滿踏實的人生。   / 林常青Frank10410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