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只需一年!】  / 林常青Frank

這是一篇有關【映見】的核心工作與簡介,「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去做正確的事。」是我們存在的宗旨,「開悟」是我們唯一的畢業證書,也是我們對夥伴、學員最終極的關懷,而如何能在最短最有效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則是我們自己最高最誠摯的挑戰。竭誠歡迎有興趣有意願的,你!

 

「開悟」是什麼?

就是要穿越你的「身、心和腦」去找到「真正的自己」,並由此去看待你的人生和世界,從此過得輕鬆、自在和不費力的生活。

眾多「前人的足跡」

佛陀的定義:從「受苦的終結」到「常、樂、我、淨」;

耶穌:由「認識上帝」到「回歸上帝」;

老子:從「知道」到「抱道而行」再「回歸於道」;

孔子:從「知仁行禮」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蘇格拉底:從「無知」到「以知殉道」;

達摩祖師:從「明心見性」到落實於「四行觀」;

三祖僧璨:闢頭一句「大道無難,唯嫌揀擇。」;

六祖惠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百丈禪師:「靈光獨耀,迥脱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洞山禪師:「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荷澤禪師:直接明點「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是「成佛」的起點;

葛吉夫:從「記得自己」到「活出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藉由對「人生問題的全方位質疑、探索」到「了解內外的實存」;

奧修:從「不再受頭腦的擺佈」到「活出真實的自己」;

南懷瑾:「開悟的人會徹見空性,不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真的,一般人則相反。」

聖嚴法師:從「本來不知道」到「突然間知道」;

艾克哈特.托勒:從「擺脫小我的糾纏」到「活在當下」;

梁乃崇教授:對某一問題的「透徹了解」,直達「本來面目」;

我師父 范老:從「認清自己本分」到「履行個人使命」;

在【映見】則是:認清「究竟無我亦無法,唯有內靈和外道」到「國王在位」。

以上都是我印象中的先聖前賢們對於有關「開悟」的一些界定和詮釋,其中是有深有淺的,但只要你也OK、開悟了,你就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了。

 

那,是一種講求「意願」的狀態

嚴格的說,「開悟」所講求的是「意願」,是對人生核心問題「了解」的意願,它是沒有絕對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只是引導你去接近那條「臨界線」而已,最後還是得靠你自己給跨進去。

一旦進去,那就是一種絕對的「一元狀態」,一種非言語所能描繪的狀態,亦即《心經》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狀態,或耶穌所講的「永生之地」,那是所有的言語思維都無法完全形容的境界,但你卻能「很清醒的知道那是什麼滋味」。而後,不論碰到各門各派的任何經文,那怕再艱澀,只要了解一下其中的文詞意涵,你就能理解它們在說什麼,也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是「究竟」的,那些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說。

至於世俗的問題,你也就會知道該怎麼「看著辦」,辦起來的效果和效率都會因而倍增。最重要的是,你會懂得如何遠離六道輪迴,不再落入煩惱痛苦的深淵。

 

不在方法,是在「正確與有效性」

雖說「開悟是沒有方法的」,但在導引的過程中確實有「正確與不正確」,或「有效與無效」的差別;開悟,有頓有漸,也有大小之別,誠如 梁乃崇教授所說的,要通達「本來面目」才算數,否則也只是個人的自以為是而已。至於何謂本來面目,那就是你該參究的問題。

在個人多年探究祖師禪的頓門心得,發現其中有這麼一個「學、修、悟、持、成」的程序節奏在裡頭,也就是「學道、修道、悟道、持道、成道」,而且是不論頓、漸或任何宗教(不論東西方),人人都勢必得要經歷的求道歷程。

在這其中,「開悟」只是個中點站,也是「靈修」的起點,或所謂真正「知道」的開始。在這之前的學道與修道,充其量只是在為身心打點準備而已,期間的任何所得也只是一些「有助於開悟的知識」罷了,而不是真正的知道,唯有開悟才是「真正的知道」。也唯有真正知道的人,才有辦法曉得自己接下來「要修持個什麼」,直到成佛、作基督的成道為止,即所謂的「了悟」。

 

「頓、漸」兩門的差別

走「漸門」的人,起步時多數都不知道「道」為何物,運氣好的跟對了師父,修得正法,快則五年,慢則十年才悟到了什麼叫做「道」(但由於漸進的關係而腳勁踏實,所以後面的「持道」與「成道」這兩關也就比較容易順理成章的往下走,如我非常敬仰的 淨空法師即是);但也有運氣不好的,跟錯師父的人,不是走進死胡同,就是原地打轉個三五十年都到不了家的,這就冤枉了(得非常小心)

至於「頓門」的歷史也很悠久了,自從 達摩祖師東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直至 荷澤禪師直接明點「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為始(在六祖以前的禪門都是採取「以心印心」的一對一單傳,至荷澤之後才點明廣開傳遞),而後的教學裡,「知道(即開悟)」便成了頓門首要的關鍵重務。

這裡的「知」乃靈性之知,「道」是天地之道。換句話說,前者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後者則是一個人外在天地間所有一切的運作法則。先要有這樣正確的認知,再循著這樣正確的方向去修煉,直到有一天能領悟到「內外如一」才算達到求道歷程的中點站「悟道」(即開悟的意思)

只有這樣,也真的只有這樣,接下來的「持道」,你才會知道你要持個什麼? 而後面的「成道」,也才知道要成個什麼了?

 

結合「頓禪精神與科學方法」

修道不是有修就好,其中確實有其非常科學的「準」,和程序步驟(或者稱之為脈絡比較恰當),倘若方向沒對準,所有修和沒修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徒勞而已),就像原地打轉得再認真也還是「處在原地」。

其實,真正的「靈修」是不需費力的,只要「頻率對準」而已,那是既輕鬆又自在的事,毫不費力,只要費力就不是了,但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所謂的對準頻率,就如同收音機的調頻一樣,你說那要費多大的力氣呢?這就是【映見】的「祖師禪」。

【映見】就是企圖探討出一套把「祖師頓禪」和「科學精神」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可能你不知道,心靈是一種「內在科學」,它非但脈絡分明,且結構井然,在【映見】我把它的內外結構界訂為「靈、心、腦、身、境、道、空」這樣的一個結構內容,一旦展開就足以涵蓋我們整個人生,也是我們人一生學修的指導藍圖。別小看這個「指導藍圖」,有了它,你人生的學習與修行才不至於迷失途中,會少走許多冤枉路。

無論在學習或修行上,有「結構」是很重要的,它非但可以保護你的「內容」使其得以穩定,還可以防止內容的混淆,而不至於相互亂竄。正所謂「結構保護內容,內容豐富結構」。說實在話,就一個人的思想而言,除非是有「有結構、有系統的內容」才能成就一個人的思想體系,也才會井然有序的豐富可言,你說是嗎?

修行的途徑眾多,派門林立,儘管許多方法都是有效的,但若缺乏「有結構、有系統的科學精神」,就很容易會陷入見木不見林的狹隘之地,或許只要轉個身,換個角度就不適用了(這正是許多宗教會發生相互排斥和爭執的原因)。這就是「精神」與「結構」的重要。

禪門,超越宗教

曾讓許多學員納悶不解,何以【映見】沒有宗教色彩,非但廣納各宗各派,也理解各宗各派?其實無他,這就是「禪的精神!」

「禪」的精神是超越一切宗教外衣的,沒有形象也沒有儀式、儀軌。就如同要煮一鍋飯,管你是燒柴,用電或燒瓦斯...,只要能燒出飯來就好。但若論到要Q彈好吃、簡易省工、節能、減碳又沒汙染的話,就不得不論究你所使用的「方法和系統」了。

站在修行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宗教派別、儀式都只是一種方法,無所謂高低好壞之分,就禪的精神來說,它只會問「怎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如此而已。

話說,人生很短,在這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是想要尋找有緣的人,是你嗎?你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開悟」嗎?

倘若是,且問你是當真嗎? 是,則請與我們聯絡,我想只要一年就夠了。另外,本中心有也接受「個人身心靈」及「組織方面」的疑難雜症諮商,歡迎來電預約:0935-154783 林常青,但請無誠莫試。

/ 【映見領袖問題處理研究中心】敬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