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六祖壇經》】第九品「法們對示」

〈第九品〉「法們對示」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

有一天,六祖召集 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對他們說:「你們與別人不同,在我滅度後,你們必定是分散到各方,各自都為一個地方的老師。」

(註:六祖門下開悟、得法的共有四十三人,此地所列舉的幾位,必定是這四十三人的代表,全是嫡傳的關門弟子,所以才有「汝等不同餘人」之說。)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六祖說:「我現在要教你們,『要怎麼說法,才不會失去佛法的根本的精神』。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首先,須例舉『三科法門』,要動用『三十六對』,無論出入當下就離『兩邊』,不論怎麼說都不要離開『自己的性情』。

(註:六祖要把自己畢生說法功力,濃縮成以上「四大心要」來傳給門徒:「舉三科、用三十六對、離兩邊、守自性」,前兩則是「方法」,後兩則是「心法」;「出沒即離兩邊」就是顯示「中道」;而「說一切法不離真如自性」即 達摩祖師所說的「稱法行」或我們【映見】的「國王在位」,也是祖師禪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對 六祖的十大弟子來說不難(只是再次提點而已),但可絕非你我輕易可學的,且續看下文。)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例如:忽然有一個人來問你佛法,(你就反問他『什麼不是佛法?』)出語都要雙關對應,這樣一來一往相互抵銷,最後就可以不落兩邊,當無處可去時自然就回歸『中道』了。

(註:無論怎麼說,守要做到心法的「不離真如自性,謹守中道」,否則,一切方法盡是戲論;然而,只要「不離真如自性」就是「謹守中道」,也只有真如能守中道,這是一體的兩面,千萬別誤以為二。)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三科』即『陰、界、入』這三個領域;『陰』是五陰的『色受想行識』就是;『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是能入,六塵是所入;『界』是十八界,即『六根(六門)、六塵、六識』。

(註:佛法將「宇宙一切萬法」歸納為這幾類,這幾類性質相同,開合相同。所以懂得五陰,就懂得十二入、十八界。懂得十八界,當然也能透徹五陰法;其實,「五蘊、十八界」就是人體的內在和外界「互動時的內容物」。所以凡是人都會受到這些內容物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人體的天然機制。而唯一能夠超脫這些機制影響的,就是「真如自性」,也是《六祖壇經》唯一的核心主題。)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人『自己的性情』能夠包含一切方法,所以又叫做『含藏識』。一旦思想啟動,就是我們意識的運作。由初生的六識,經由六門,再會見六塵,像這樣的一十八界,全都是從自己的性情來起頭的。『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所以,我們所運用的一切方法,是怎麼來的?答案是,都由自己的性情而來。

(註:這段非常重要,此處的邪與正,不是世間相對的邪正,而是「絕對的純正、純善」;「含惡用即眾生用」此處的眾生,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非但六道凡夫是眾生,連聲聞、緣覺、菩薩也是有情眾生,因為他沒有能證得「絕對」,他還是在相對裡面打轉,所以他還是含惡用;「善用即佛用」這是純善之用,即「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不離真如自性」,正所謂「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對法如下:

『外在自然現象』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法相名稱』有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由自己性情興起的』有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六祖說:「此三十六對(在我們日用平常中,可以說都是離不開的),如能『了解善用』,就能以『道』來貫穿一切經典和法門,到時無論出入起止,當下就已脫離兩邊了。

(註:問題是,要如何才能「了解善用」?且看前面的「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而這三十六對無一不在「十八界」中。所以,還是要能活出「真如自性」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解用;淨空法師說:「『佛法是一不是二』,當你看到『日與月對』是一不是二時,才是真正入了『不二法門』,到了這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了解。這種方法(指三十六對),是學不來的,一定要從『自性』中悟出來才行。如果要想學,怎麼也學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二心』,有二心就不會了。」)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要能發起『自性』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在與人對話時『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否則,如果對外全著相,就是邪見;如果對內全執空,就會增長無明。

(淨空法師說:一般人離相,他就著空;離空,他就著相;換句話說,空與有總是執著一端。譬如,凡夫執著有,小乘人執著空,都是毛病。如聲聞、緣覺執著空,佛在《楞嚴經》說:「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長無明,這是學佛最大的忌諱,這是病根之所在;就是學佛也不例外,我們太容易著相學佛了。譬如 聽經,就著言說相;看經,就著文字相,這樣的作法都是邪見。如果說我們不著相,我什麼都不執著,這「什麼都不執著」就已經著了空相,什麼都不執著就會增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執著空的人,常有謗經之弊。尤其是學禪的,常藉『禪宗不立文字』來批評他人。既然『不用文字』,那人也不應該說話啦,因為這話語本身就是文字相;又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試問問:『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這八個字,是不是文字?還是文字嘛(這都是不了解佛法的真實道理,都是著相)。所以,這種人一見別人講經說法,就會毀謗別人著文字相。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你們聽著,自己愚蠢也就罷了!如果還再去毀謗佛經,這個罪可就重了。千萬不要謗經,這個罪障實在是太重了,你們扛不起的。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如果是『著了相(外有、內空)』,不論你多努力修道求真,或建再多的道場來說有說無(以為是在佈法),這樣的人,時間再長也『不可能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只要依法修行,但不可以屏除思想的百物不思,這反而會阻礙自己的道性;但若只學不修,也只會令人反增邪念。

(註:「學習」仍然是在意識心的運作範疇,「修行」是要趣向自性的真如。如果不能活出真如,而一昧停留在意識心裡打轉,則學得越多就越會自以為是,故說「反生邪念」。)

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所以,你們只要依法修行,要做到『無住相』來教學傳法。如果你們真的領悟,只要依著這樣的來『說、用、行、作』,就不會有失本門宗旨了。

(淨空法師說:祖師升堂說法是「稱性(國王在位)」而說,平常閒聊天是不是稱性而說?也是稱性而說。見性之人,隨時隨地無不稱性。所以「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哪有一樁事情不稱性?)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好比有人問你,當問有你就用無對,問無你就用有對,問凡就聖對,問聖就凡對。就這樣兩頭互為因緣,自然就顯示了『中道』來。你就這樣一問一答,其他問題也一樣如法泡製就沒錯了。

(註:「無與有、凡與聖」這些都是「相」,何以一問一對?目的,就在「無住相」。)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

讓我打個比方來說得更清楚點,假設有人問:何謂『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有了,暗就現前。以明顯示暗相,以暗顯示明相,一來一往互相顯現,就顯示出『中道』的義理。以此類推,其他無論問什麼,無不如是,悉皆如此。

(註:淨空法師說:在修證上說,菩薩是一邊,菩薩是「能修」;六波羅蜜是一邊,是「所修」。佛是一邊,是「能證」;菩提是一邊,是「所證」。能修、所修,能證、所證,「能所雙亡」離開這兩邊「行中道」,正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懂得這個意思,你才能看經、看語錄,看的時候才有味道。否則,你看他一問一答,所問非所答,所答非所問,簡直是迷在霧裡,不知道它義趣之所在。)

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最後囑咐徒弟們:「你們於後傳法,都要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迭相教授,別失了禪門的宗旨。」

(注:淨空法師說:大師這一番開示,後人確實是以此原理原則為教學的依據,我們在禪宗語錄幾乎處處都能見到。譬如,有人問:「怎樣才能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就是見佛真身。」又問:「為何不見有無就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而建立,無因有而顯示。本不立有,無也就不能存在。」有無是相對的,沒有這一邊,決定沒有那一邊。既然「無」都不存在,「有」從哪裡得?有與無,是相對而建立的;既然是相對建立的,它是屬於生滅法,生滅就是有為法,它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離開生滅,離開有為,就見佛的真身。這些方法都是學自 六祖的。

又譬如,有人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法是。」又問:「我問的是無為法,你何以回答有為法是?」諸位若是通達這個原理原則,你一想就明白,他答覆得很巧妙,他不是隨便答覆的。如果要講到真正的無為,就是「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有為無為都不取,這才叫真正的無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