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老子道德經》】31-37

 

第三十一章【戰爭,是萬不得已的手段】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那銳利的兵器是不祥的東西,人人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是會不使用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所以,君子在平時以左方為大,到用兵的時候則以右方為大。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這是因為,兵器是一種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該使用的東西。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如果實在萬不得已要使用它,也要心平氣和為最重要,只求達到目的就好。勝利了,也不可以自以為了不起。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如果自認為了不起,就是嗜愛殺人的人。那嗜愛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於天下民心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吉慶的事情都以左方為大,凶喪的事情都以右方為大。

但用兵的時候「副將軍」在左方,而「主將軍」在右方,這就是要把用兵一事當作喪禮來看待。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所以,殺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來蒞臨,即使打了勝戰,也要以喪禮的方式來處置才符合自然之道。

 

〔名詞解釋〕:

:美好,銳利。居:平常生活。恬淡:心平氣和。偏將軍:副將軍。上將軍:主將軍。

 

〔前輩的觀點〕:

  •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在中國風水上是「左陽而右陰,左生而右殺」,用兵則以右為大,是因為用兵是以主「殺」的關係。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這章也只是承著上一章的「戰爭」一路往下說,不同的地方是 老子從更進一步的方式來教導我們,如何從「道」的角度來面對這種人性無可避免的「戰爭之事」。

 

 

第三十二章【道,是天下所有人的歸趨】

道常無名。

道體虛無,是永遠沒有名稱的。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這個無形的質體,雖然很隱微,但全天下沒有一個人能臣服它、指使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身為領導者,如果能夠守住它,那萬事萬物都會自動歸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好比天地間冷熱之氣流交會時,就會下起雨來,人們不需要指使它,它也會自然的均勻而下(道也是如此)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道創造了萬物,萬物就有了名稱。名稱有了以後,各種紛爭也就跟著產生,所以要知道適可而止。

知止,可以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產生危險。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道」對於天下人來說,就好比江海對於川谷ㄧ樣(江海是百川的歸宿,道也是天下人的歸趨)

 

〔名詞解釋〕:

:恆,永遠。樸:原木的質地,此指道的本質。自賓:賓為客,自動歸順也。令:命令,指使。

 

〔前輩的觀點〕:

  •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  / 王弼
  • 老子的道是常道,其虛無,所以「無名」。
  • 「始制有名」:制即製,創造的意思。意思是萬物是開始產生之後,才有名稱的。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這句和 佛家叮嚀我們不要「著相」有異曲同工之妙。
  • 道,既然是天下人的歸趨。所以修行,就該「惟道是從」!

  

 

第三十三章【認識「自己」才是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夠認識別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才叫做有智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量;能夠戰勝自己,才叫做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能夠知足,只能算是富裕;能夠勤而行之,才叫做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安處於舒適的,就能活得長久;而身雖死卻道猶存者,才是真正的長壽。

 

〔名詞解釋〕:

:聰明。明:智慧。力:力量。強:堅強。富:富裕。志:志氣。久:久遠。壽:長壽。

 

〔前輩的觀點〕:

  • 老子是非常「重視明,排斥智」的人,如「知常曰明、見小曰明、復歸於明;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以智治國,國之賊」。但「智」與「明」的區分甚微,「智」是外射的,「明」是內照的。換言之,「智」在觀人,而「明」在省己。嚴復曾說:「智如燭,明如鑑」,可謂妙喻極了。
  • 觀人僅須具備知人的能力即可,省己更須觸情去欲,克己除私,所以「自知」比「知人」尤難。而能觸情去欲,克己除私,則能「歸根、復命」而幾於道,這就是 老子極端重視「明」而排斥「智」的道理。
  • 「自勝者強」:人皆有私有欲,要能「自勝」則必去私去欲。但,依 老子看法,去私去欲不可用「力」,而要以「致虛、守靜」方可為。致虛守靜,也正是用「柔」的表現,所謂「柔弱勝剛強」才是真正的「堅強」。
  • 「有志」者: 即「勤而行之」之意。
  • 「不亡」: 是不亡其所以生之「德」,所以生之「道」也。   /余培林  (不忘所本也。)

 

〔常青Frank的觀點〕:

  • 老子除了對「聰明與智慧、有力與堅強、富裕與志氣、長久與長壽」等做了清楚的界定外,並進一步的指出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後者。

 

 

第三十四章【道,就像父母對子女的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流行氾濫,可左可右,無遠弗屆,無所不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萬物都靠著它生長,它卻不主動干預;它成就了萬物,卻不居功佔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養育了萬物而不主宰它們,永遠無欲無求,(其體卻隱微虛無,)故可謂渺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但其作用無窮,)即使萬物歸附也不加以主宰,又可以說它很偉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為它始終不自認偉大,所以能夠成就它的偉大。

 

〔名詞解釋〕:

:氾濫。恃:依靠。不辭:不為始,意指被動也。衣養:庇護、養育。

 

〔常青Frank的觀點〕:

  • 道至於萬物的愛,就如太陽對大地的普照一樣,一如「成熟的父母」對子女的那分愛。

 

 

第三十五章【無形的「道」,才是活水源頭】

執「大象」,天下往。

一國之君如能秉行「大道」,那天下人都會來歸附於他。

往而不害,安平泰。

歸附於他而不受侵擾損害,那麼天下就太平康樂了。

樂與餌,過客止。

悅耳的音樂、爽口的美味,會引得過路人的止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然而,道之體,說出口來卻淡然無味,既看不見,也聽不到。可是,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名詞解釋〕:

:秉持。大象:比喻「大道」。往:歸附。害:侵害。安:乃、則、就。平泰:太平之意。樂:音樂。餌:美食。既:已、盡。

 

〔前輩的觀點〕:

  • 有施有為,就如音樂美味,只能滿足人之耳目口腹之慾;而清靜無為的「道」,雖無形無跡,卻能使人長適久安。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因為「大象」無形無狀,是常人難以執持的,所以 老子在本章特別給予身為領袖的人一番加持加勉。(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功效」,至於「有限 / 無限」是相對的。當然,其「難度」也是相對的。總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第三十六章【小心,凡事「物極必反」】

將欲歙ㄒㄧˋ之,必固張之。

「道」之於任何事,將要收縮他,必定先使他擴張。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要削弱他,必先使其剛強。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要廢棄他,必先興舉他。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這是一個「非常隱微卻又很明顯」的道理,即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好比: 水潭,是謙下的,卻是魚生存的根本,魚是不可能離開水潭而活。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同樣的,權謀雖是治國的利器,也該謙下,不可高舉的炫示於人,否則,必國滅身亡。

 

〔名詞解釋〕:

:本為縮鼻,引申為收縮之意。張:擴張。必固:必定的意思。微明: 隱微又明顯。淵:水潭。國之利器:策略權謀。

 

〔前輩的觀點〕:

  • 「微明」:「其道微,其效明。」  / 河上公
  • 「機微,理明」,謂消息盈虛之數,其「機」雖極隱微,而其「理」則極明顯。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老子在示範: 如何把抽象無形的「道」,轉換為具體可行的「術」之應用方法,但仍不離「謙下柔弱」為原則。
  • 「微明」/ 〈道哲理事相名〉
  • 組織「領導統御系統」的〈道德術法利〉。

 

 

第三十七章【道,看似無為,實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是恆存的,表面看似無為,實際上卻是無所不為。

(道體永遠都順應自然,不造不設,好像無所作為;但萬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長,所以實際上是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領導者如果能守著它,以「無為」為用,萬物都將隨其性而自生自長。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萬物在生長繁衍的過程中,一旦興起欲念,我就以「道」來鎮住它,這樣就得以化解了。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能以「靜」來化解欲念,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名詞解釋〕:

:恆存。侯王:領導者。自化:隨其自性而自行演化。欲作:欲念萌生。鎮:遏止。夫:指萬物。自定:自然安定。

 

〔前輩的觀點〕:

  • 無為,是指道的「作用方式」;無不為,是指道的「作用效果」。    /余培林
  • 樸者,非實非虛,而為「實之本質」者也。實可名,實之本質不可名,固曰: 「無名之樸」。 / 錢穆
  • 按「樸」是道的本質,道既無名,所以樸也無名。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讀到「化而欲作」這句,令我感慨良多。是「人性」的作用,演化的過程不知不覺的就會助長私欲,膨脹自我,終致離道脫序,敗亂安寧。而 老子的「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為調節作用,只是在方法上,老子所使用的是「道法」,參進去的是「靜」,如此一來就不至於會有留下負面的副作用了。
  • 眼看當今到處充滿了戰爭紛擾的世界,可見 老子「清靜,安定」的太平社會是多麼的珍貴啊!
  • 人為的角度,總免不了有價值取捨上的執著,只要有執著就會有偏狹的限制;而在道的立場是不談價值取捨的,是以凡事皆以自然法則對應之,故能無事不應,所以說:道,看似無為,實際上是「無所不為」也。
  • 身為領導者,要如何才能守得住「道」呢?還是先了解再說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