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金剛經》口訣】1-5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召譯;唐 六祖大師 惠能口訣;宋 張無盡居士定章節;宋 天台羅適校刊;河北史鳳儒重輯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武則天

 

法會因由分第一

「非法無以談空,非會無以說法。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感應曰由。」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 丞相 張無盡居士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於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佛」者是說法之主。「在」者欲明處所。「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在之國。「祇」者太子名也。「樹」是祇太子所施,故言祇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子之異名也。「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知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過,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覺。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梵語,堂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食時」齊時欲至也。「著衣持缽」者,為顯教示跡故也。「入」者為城外而入也。「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言「乞食」者,表 如來能下心於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餘家也。「還至本處」者,佛意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輒向白衣舍,故云爾。

「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淨,蓋淨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也。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旃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隨眾生所坐,故云「即從座起」。

弟子請益,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正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五者一心恭敬,以申問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捨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六丈,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身俱圓備。以具上三義,故云希有也。

「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來」者,自真如來之本性也。「護念」者,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囑」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囑須菩提諸大菩薩。

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墮生死苦海。於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

言「善付囑」者,前念清淨付囑後念,後念清淨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屈誨示眾生及在會之眾,當常行此,故云善付囑也。

「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眾生,亦云覺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有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讚嘆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德我意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敕,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

「無」者,無諸垢染。「上」者,三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徧」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脩行,盡得成佛。「三」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

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脩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願」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樂」者,樂聞深法。「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隨三根而化度,間異說而獨尊。」故受之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有慈悲喜捨,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

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其心」。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異變,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墮。

 

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受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

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

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

煩惱萬差,身形無數,故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餘涅槃」云: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餘。

「無餘」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義。滅盡一切習氣,令用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

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為「法執」。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滅度」者,大解脫也。「大解脫」者,即煩惱及習氣。以前諸業障滅盡更無有餘,是名大解脫。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眾生!祇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著諸法相。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眾生。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顯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餘涅槃。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

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性,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四相」。

「脩行人也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途苦,願諸生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於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祇求身相瑞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墮三塗。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瑞嚴、五欲快樂。但令內破慳心,外利一切眾生。如是相應,為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

言「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別。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故須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

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別,是名「離相」。依教脩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脩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不滅,終未得解脫。

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蒼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佛以東方虛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

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像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

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人我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

雖於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曷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讚不生分別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以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

「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

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身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

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於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

「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恆沙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是「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