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金剛經》口訣】6-10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此下。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度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於我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於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於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

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

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前處」,常行恭敬,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

於「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悲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

於「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

於「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箠,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淨,無有垢染,與諸佛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淨信」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若有人於如來滅後,發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

若有人「聞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無我」者,無色受想行識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風火也;「無眾生」者,無生滅心也;「無壽」者,我身本無。寗有壽者。

四相既亡,即「法眼明澈」,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

「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亦「無非法相」者,不得言無般若波羅蜜法,若言無般若波羅蜜法,即是謗法。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此三相,並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義。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者。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之得,是名真得。無說之說,是名真說。」故受之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祇緣對病設藥,隨機為說,何有定法乎?!

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

「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

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

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

佛說「無為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起」,無起即是「無滅」。

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

「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云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無得無說,怖於沉空,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故受之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意於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雖多,於性上一無利益。

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

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

心依佛教,形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佛修行,即非福德性。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讚嘆,四句偈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以摩訶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以此經修行,方得成佛。

《般若心經》云:「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

「般若」者,即智也。「慧」以方便為功,「智」以決斷為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出,故云此經出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標不是物。

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一相無相分第九

果雖有四,相本無二。」故受之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脩無漏業。得麤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牲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

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也。離麤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捨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

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

「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長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

「三昧」梵語,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是名正見。

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

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淨行。

「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莊嚴淨土分第十

清淨心生,是為淨土。莊嚴所相,即非莊嚴。」故受之以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遣此疑,故問之。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

然燈佛是釋迦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然,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淨佛土,無形無相,何物而能莊嚴也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

「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即佛土,心淨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此非清淨心也。

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眾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

如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

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心空無雲,日月長照。

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

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暗則六塵競起。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縱如須彌山王,不為大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