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十二因緣說】   / 南懷瑾

靈魂不滅,世世輪迴。佛陀是藉由「十二個因緣」來為世人述說人生之所以有「輪迴」的原因,其關鍵的起因就在「無明」。因為無明,所以才衍生出各種不由自主的人生現象,所以在道理上 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對治無明。解說十二因緣的人很多,但能像 南懷瑾大師這般簡明通透的闡述就很少了,實在殊勝難得,故以收錄之。  / 林常青Frank

 

一個像輪子一般的迴圈

恐怕有些居士不瞭解十二因緣,我們再把它寫出來: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現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其實應該寫成「圓圈」,以無明作起點,這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裡?都記不得了。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裡來,死了會去到哪裡,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塗。

不要說生死哪裡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麼,你有把握沒有?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麼來怎麼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瞋恨是人心最大的無明

一切眾生是怎麼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麼樣動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貪瞋痴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

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裡自欺欺人。貪瞋痴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

 

無意識的力量好可怕

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裡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囉!」把大家都吵醒了,眾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狀態)。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麼雜念妄想去不掉?現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講明了嘛!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啊!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於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陰,即無意識)

 

人身的由來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係,一個抓住一個,一個抓住一個。

「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識緣「名色」,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色,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色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觸緣「受」,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裡頭去了,身心兩個發生關係,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理。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痺,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痺的神經還活著的,觸法還在,只是你心裡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緣「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錶,要抓。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向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分辨一下:感覺 / 感受)

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願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廁所裡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電話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於你的」,這就是有。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啊!錢啊!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生,即衍生,演化)

 

破無明才是學佛的根本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於「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須要斷去無明。

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著斷它。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須要斷就空了。《心經》這一段一路無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 節自《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佛家真科學

我們前天還講過十二因緣,我說你們注意哦,十二因緣還背得來吧?我幫你們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什麼?名色。神識入胎,和精蟲卵臟結合,那個叫名色。

「名」是概念、理念、精神,「色」是精蟲跟卵臟配合一起的變化,所以叫做名色,不叫做胎兒。名色以後是六入。

釋迦牟尼佛好奇怪啊,佛經上明明講六根對六塵,為什麼十二因緣裡,偏偏不叫六塵叫六入呢?問題來了吧!這就是科學頭腦,研究學問的頭腦。為什麼講生命那個識緣名色,名色以後不叫六塵,叫六入呢?當胎兒三緣和合形成人的生命,它這種物理的功能,都透入進來了,所以叫六入,這一下懂了吧!你看佛的科學多高。厲害吧!不是我厲害,是佛的厲害。你聽了應該有個震撼的。

六入以後緣什麼呢?觸。觸緣什麼?受。觸受就是你的感覺(的心理領受)就來了。所以有「感覺的狀態」,所以有「身心的狀態」,都是物理的作用,可是人被物理世界騙了。有了觸受以後緣什麼?就愛了,越愛越抓,愛名、愛東西、愛漂亮、愛兒女家庭。所以愛以後就緣取,拚命抓。取緣有,現實的世界就是有,活著叫做生命。生命最後呢?衰老。老了以後呢?死。死了以後無明再來,這樣懂了吧!你看我們本師,這位大老師的厲害,幾千年前他就把科學的觀念告訴你了。可是幾千年前沒有這個科學,大家不懂,所以他老人家想辦法讓後面的人懂。

/ 節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