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應該當】    / 林常青Frank

去年底有應昆明一家員工多達千人的連鎖健身中心之邀,給他們的高階主管上了三天名為〈領導力〉的課,一開始藉著大家閉目靜心的時刻,我就在白板的中心寫上大大的一個「該」字,等他們張開眼睛時我向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各位都看到了,這是個什麼字?大家都回了一聲『該』。對,就是該,接下來的三天不管我們談了什麼,都是以這個字為中心來貫穿我們所談論的一切。」

三天後在課程結束前的心得回饋,大家都深有同感的說:其實他們在兩個月前也曾經到上海去參加了一個同樣名為〈領導力〉三天的課,發現還真有很大的不同,上海的著重在方法論,是西方的領導力,而【映見】著重則是觀念,是東方的領導力。

是的,觀念不正確,方法再對,其結果還是枉然,或說只會讓我們「錯得很有效率」。這就是我們身為領袖務必得注意的事,也是我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該」這個字太特別了,人一生的謹言慎行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無非是要找出屬於「你我該做的事」,甚至說我們的一切學習與修行也是為了它,只有它才會給我們帶來好的結果,也只有它才會給我們帶來成功與幸福。

我師父曾經告誡過我:「如果你真的做了該做的事,一切都會水到渠成般的自然,既輕鬆又不費力。」其實,我的發現何止於此,人心要「活的踏實」又何嘗不是呢。但,要把它給找出來,可真不容易啊,那得需要有多高的洞察力,此外,那還得對自我要有多深的省察、洗鍊和修為!?

「應」往往所談的是社會人倫之間該遵守的權利義務與責任,這是一種理想,是人與人之間「想當然耳」的理想規範。所以我們常會聽到「你應該怎樣,應該怎樣.....」的話,尤其是從師長、父母、老闆或夫妻的話語裡,背後都帶著深切的期盼與要求,總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想」則是來自個人的情感欲求,不滿乃人之常情,只要是還活著的人總會有所需求,但很少人會去檢視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以及這樣的需求會把我們帶往何處去,更少人明白「慾壑難填」的道理。

「想、應、該、當」這是一種不同層次的洗鍊功夫,「想」可以說是自己個人內在的欲求,但又有幾個人真的清楚明白呢;「應」是外在社會的要求,我想真正知道的人也不多;而這內外所求的交集之處,就是「該」了。至於「當」嘛,那是更高境界的修為了,是【映見】到《經緯進階班》才會談到的東西,這也是各宗各派要活出的最高境界。至於這各部分,有本書名為《當下的力量》,作者 托勒對於它的闡述可謂淋漓盡致,淺白而透徹,有興趣不妨一讀。

「想、應、該、當」是我發現的一個法門,也將之納入【映見】所辦的《領袖經緯系統動力學》課程作為自我盤整教學的重要工具,發覺成效很高,挺好用的。

人的「腦袋瓜」就好比你我居住的房間,每天出門所聽到的看到的,大包小包的帶進房裡來就隨地擱置,也從沒分門別類,就這樣的隨處亂放,日子久了,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後恐怕連走動都有困難。

所幸人的心和腦是個無限的空間,但雜亂無序的儲存囤放總會影響到它的運轉效率,而一般人的腦袋瓜就像一個用了幾十年卻從未整理打掃過的房間。《經緯》課程的洗禮就像一次徹底的年關大掃除,把汙穢的垃圾給清了,有用的分門別類給規整排序好,也清楚自己還欠缺什麼並給它騰出個空位。

沒有經過一番徹底的盤整,你我還真很難去發現「什麼才是你我該做的事」,這就是《經緯》課程的偉大,上過這課的人無不共認,感念。

林常青Frank10703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