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 皈依 / 臣服】     / 林常青Frank

國父說:「信仰就是力量。」

這話一點都沒錯,不論哪種信仰都會給人帶來力量,確實是真的。就算是迷糊的信仰,也會給人帶來糊塗的力量。

你有信仰嗎?

「林老師,你有信仰嗎?」這是我常被問到的問題。

我說:「有也沒有,信也不信。」

其實,說真格的,我還真的不知該如何回答是好!

世上所有的宗教「只要是通達的」我都信,但他們的文化儀禮就未必了。

也不是不信,而是「懶」,因為清楚自己的死個性實在沒那股勁去循規蹈矩。也知道它們有它們的道理,但還是耐不起這性子去陪他們行禮如儀。

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在乎的是其最終的精神,而不是過程的繁文縟節。

因而最後也為自己歸納出個結論:我相信的是「宗教精神」,至於「宗教文化」我只有尊重、諒解和參考。

但什麼是「宗教精神」?又是一大麻煩,要怎樣才能說得清楚呢!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人類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舉凡民族地域的風俗習慣,個人心靈的歸宿,或黨同伐異的宗教、政治、戰爭等都莫不跟它有關。

就算我們沒察覺或不以為意,但它們每天都透過人群活生生地處在你我的周圍(說不定你我就是深懷宗教信仰的一份子),它影響了人們的食衣住行方式和思想觀念。

不論你有無宗教信仰,有個地方不知你可有注意到,就是在我們這個生命的終了之時,在那最後一程的禮儀,你我還是無法擺脫被它安來排。這就是宗教信仰,在民間就如同空氣般的無所不在。(當然,不管任何宗教,只要大家彼此尊重,和諧相處就好。)

宗教 / 信仰

宗教和信仰可能是兩個東西,那得看你對「宗教」一詞是如何定義了。

如果是名詞,就等同「某宗某派的教義」,這樣就不見得會有信仰的力量囉。

如果是動詞,即「某人的教義是我生命的宗旨」,這就有力量了。至於力量的大小,就得看你對其教義領受的深淺來決定了。

所以,「宗教和信仰」這兩者未必是如影隨行的東西,全看個人的認知而定。

就像有些「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會有宗教形式,如我所知的 中國的禪師或某些心靈大師,甚至某些自稱無神論的成功的科學家、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都有他們自己清晰的精神信仰。只是不知曾幾何時「信仰」一詞竟被歸為「宗教」所專屬了。

星雲大師的智慧

「信」就是相信,是指你還沒看到或你還不能的事,但相信有一天你會如願。「仰」有在你之上,會令你敬畏、嚮往的東西,只要你相信它就會讓你充滿能量。所以,關鍵在要有信仰,只有信仰才能給你帶來力量,一份超乎你心智的力量。

不過,星雲大師就有說過這麼一句話:

「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不如正信。」

這是非常有智慧的話,因為任何思想觀念都有「正邪、高低,和究竟與否」之分,這跟宗不宗教無關。

就一般而言,對於「正邪」的分辨不難,就看是促進和平繁榮還是紛亂破壞,如 中東ISIS這種極端的宗教狂熱分子,或利用煽動族群仇恨來謀取選票的政客等。

「不信不如迷信」的這句話就好玩了,除了正好乎應了 國父的「信仰就是力量。」這句話外,裡頭還有兩層意思:

一、就算是迷糊的信仰,也會給人帶來糊塗的力量,起碼這份糊塗也足以給自己帶來「心靈的慰藉和安撫」;

二、那「不信」的人呢,就「只有自己可以相信了」,這樣的人也只能永遠「在自己的心智圈內打轉」,至於自己心靈的空虛恐怕連慰藉安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不如。

但,這「迷信」種力量要和「正信」相比,那可差遠了。

然而,「正信」當中還有「高低」之分,換言之:你的正信是屬於哪個層次?當然是越高力量就越大囉,而最大者就莫過於「究竟」了。

何謂「究竟」?那真不好說,不可說,因為那是超脫二元的東西,已非言語所能形容,但確定的是「這股力量」鐵定超過你的心智所能的想像,這是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所有通達的修行者都會敬畏的力量。

獨好中國《祖師禪》

倒是在各種形形色色的宗教文化中,發覺自己對中國漢傳佛教的「禪宗」還真是情有獨鍾,尤其是《祖師禪》。

只因為它直扣「宗教精神」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那怕弄得再莊嚴的外表,只要「精神」不在,那都是假的,這就是精神。

另一個原因是,它融合了我中華文化儒、釋、道三種元素的精華。

《祖師禪》不會跟你囉嗦,它會很直接的叩問你:「這本質是什麼?最終的精神呢?」

如果答不出來,它會說「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如果答得出來,那可就讓自己省卻許多無謂的冤枉路了。

這是一個協助我們自己不斷地一層又一層的「破相」歷程,不是詰難他人用的,而是自箇的修煉。

若非同門,一切相安歡喜就好,切莫為難,因為「佛乃無諍之門」,這是祖師門內的告誡。

我想,真正「宗教的精神」,就該被定義為:「我這一生,到底要以什麼樣的精神作為自己的終生教導,和心靈的歸宿」吧。

可想「事半功倍」

「臣服 / 皈依」,到底有何不同?這是前幾週《當下讀經班》探討的主題。

在長期觀察下,發現同學們都很認真的探討學習,但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以至於成效不彰。

於是我說:前兩周我記得有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到底想跟我學什麼?」當時由於時間不夠,也只有 邱哥一人率先回答了這個問題說:「現在的我,只有把Frank老師說的先全盤接收,再慢慢消化。」

我說:這個答案是挺不錯的,有反應出 邱哥的努力和認真的學習態度,但若是少了一味,恐怕最後的結果會落個「事倍功半」,頂多也只能達到一比一的成效。

如果同樣的努力,只要多加「一味元素」就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們會有興趣嗎?

那,「這一味」是什麼?大家不妨猜猜看~~~

開玩笑,這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一來一往可是差了兩倍呢,於是大家就你一猜我一猜的一進一出,最後竟還是被 邱哥給答對了~~~「皈依」!

我說:是的,就是「皈依」!

不過,你這神來一筆應該是瞢到的吧?

他也挺老實的說:是,瞢到的,因為其中的關連性還真的是不清楚。

「臣服 / 皈依」

我說:好,我們且來看看今天書上所提到的「臣服」,其實它和佛家的「皈依」是同義詞,只因文化的差別,用起詞來也就大不同了。

前者,由於西方是個「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地方,每個人的自我心智都很強大,除非是被你打敗說服了,才有可能「臣服」;

而後者的東方,則強調一個人「主體的感知」,只要讓我發現你的德行比我優秀比我好,我自然就會心嚮往之的歸順依附於你,這就是東方的「皈依」。

但不論是西方的「臣服」還是東方的「皈依」,其目的和作用都是要讓我們好「放下心智的自我」。

「放下自我」是所有從事心靈學修的一個重大關卡,在此關沒過之前的任何學修不止事倍功半,還可能會走火入魔(就是會把「自我」養得肥肥大大)

所以,「放下自我」是邁向開悟的前奏,只要前奏一起,「開悟」就是早晚的事,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臣服或皈依的意義。

只要是真臣服、真皈依就不會固著於自我了。

一個沒有「皈依」的人,所學到的任何東西都會降格為自我的「心智」所用。換句話說,自我的心智就是老大,一切都被它所用,都是為它服務的。如此一來,在「自我」的頭上就沒人了,也沒準了。也就是說「只有我的認定和判斷才是最重要的!」那,我們的心智要如何才能有效的成長進化呢!?

但這裡的「臣服與皈依」,講的可不是一般的表面儀式,而是「打從心底的心悅臣服」。

所以,勢必得對你所臣服皈依的「對象、內容和精神」要有個透徹了解才行。

當然,我此處所指的是「正格的修行」,而不是一般世俗的宗教信仰。一般信仰是求心安用的,只有正格的修行才能讓你開啟真正的智慧。

如何擺脫「心智的認同」

由此可見「世間至高的真理只有一個」,只因文化習俗言語文字和傳遞的方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宗各派。派下徒眾因為「不達至理」,才會造成這麼多籓籬爭端,甚至戰爭。

結論: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很危險的,就等同「和自我的心智認同」了;而有信仰也有兩種危險:一、是信仰的偏差,也等同於「自我心智的投射」而已;二、僅止於嚮往卻沒有皈依或臣服,還是等於「活在心智裡」的我行我素。

嚴格說,「信仰者」未必會有皈依,但「皈依者」一定有信仰。

一個沒有皈依的人,他的一切學習與修行是不會有中心或有準的,那就會落入事倍功半之途了。

所以,凡我等修行之人,是該格外謹慎互勉也。

/ 林常青Frank1070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