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六祖壇經》】〈第一品〉(2)入世弘法

〈第一品〉(2)「入世弘法」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

某日,惠能心想:是該弘法的時候了,不可以老是隱藏。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於是就離開四會的獵人隊,到達廣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 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當時有風吹動懸幡,有一位出家人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出家人則說,這是幡在動,兩人爭論不休。惠能走上前去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註:實存的「當下」是不動的,有見動者就已經著相(過去相)了,所以說是心動。)

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能曰:不敢。

大家聽到,都非常驚呀!印宗法師將 惠能迎請到座中上席,向 惠能提問其中的道理。見 惠能言詞簡潔、道理恰當,並不像是從文字堆砌出來的。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一般人。我聽說黃梅 五祖的衣法南傳已經很久了,莫非就是行者您嗎?」惠能說:「不敢。」

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印宗法師於是以弟子之禮來行拜,並請 惠能將祖祖相傳的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

印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印宗法師又問道:「黃梅 五祖付囑衣法時,是怎樣教導的?」

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說:「教導倒是沒有,只講究『見性』而已,並不談論禪定解脫等事。」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印宗說:「為什麼不談禪定解脫(方法)?」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惠能說:「凡是有為法都是『相對的法』,不是佛法;佛法則是『絕對的不二之法』。」

(註:「禪定解脫」所講求的是方法論,即四禪八定等次第漸進的方法。而祖師禪則是講求一步到位的頓門,只要「見性」,修持得住則萬法皆備,一切俱足。是以有很大不同;「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這是非常關鍵的話,值得注意。)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ㄔㄢˇ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六祖說:「如法師您正在講的《涅槃經》,經裡說得很清楚『看見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涅槃經》提到 高貴德王菩薩對 佛問說:『對於那些犯了(殺生、偷盜、淫欲、大妄語)四種重罪的人、或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種大逆不道罪行的人,以及(慾念旺盛、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業報、沒有慚愧心等)一闡提人,他們的佛性善根應該是斷絕嗎?』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說:『善根有兩種:一種是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但就佛性來說,它『既不是不變,也不是變』,所以說它不會斷絕,這就叫做不二之法;另一種是從善與惡的角度來看,佛性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說它是不二之法。』就好比『五蘊』與『十八界』,在一般人看來是有不同,而智慧通達的人就了解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這『唯一』無二的本質,就是的佛性。」

(註:佛性,「非常非無常,非善非不善」這兩句話很重要,也算是對佛性的一種界定;「相對論」乃世間「二元世界」的不變定律,一切現象皆得從變與不變、善與惡、高與低...等等相因性才得以呈現。而佛性,則是超越了二元的「一元狀態」。)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能剃髮,願事為師。

印宗法師聽了 惠能所說,心裡非常歡喜,恭敬合掌的說:「人家講經,就像瓦礫一般,而您所講的道理,卻珍貴得猶如真金啊。」印宗於是就為 惠能剃髮,並甘願下心,奉之為師。

(註:此處值得一提的是 印宗法師能為法忘我的那分胸襟和精神,值得欽佩。)

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

接著 惠能才在(智藥三藏法師親手培植的)菩提樹下開始展開傳遞「東山(五祖)禪宗頓教法門」。惠能於東山 五祖得法以後,受盡各種辛苦,生命真的就像懸絲般的危險。

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而今天能與史君、官人及出家在家的同修們共同聚集在此共會,莫非是多生多世的因緣,也或許是我們過去累生中,都曾供養諸佛,同種善根的關係,才能有緣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緣。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

這一『頓教法門』,是先聖所傳授的,並不是 惠能自己的智慧所得。有心想要聽聞古聖先賢之教的人,請各自先淨其心,要用『清淨心』來聽法。聽了以後,能各自解除自己的疑惑,就和以前的聖人一樣,沒有什麼差別了。」

(註:聽法,若不能以「清淨心」來聽,也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聲而已,是聽不到「法音」的。)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六祖再向大家說:「各位善知識!『菩提般若』這種彼岸的大智慧,世間人本來自己就有,只因自心迷失了方向,才沒察覺。所以必須要有『真知識的人』來引導才能得見。

(註:「大善知識」即擁有「真知識的人」。)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應該要知道,不管是笨人,還是聰明人,他們的『佛性』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只因有人迷失,有人察覺,所以才有笨人和聰明人的不同。我現在要為你們說『如何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法』,使你們都能得到智慧。要專心聆聽,我要說了。

(註:六祖說聰明和愚昧,關鍵只在有沒「覺悟」的差別。)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各位善知識!世上的人整天把『般若』掛在嘴上,卻不認得『自己的性情的般若』,這就好比你說出再多的美食也不會填飽肚子一樣。如果只是一昧嘴巴說『空』卻不了解其道理的話,就算活上一萬輩子也還是無法『見性』,最終還是沒有意義的。

(註:「自性」即「自己的性情」。)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各位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印度的梵語,意思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這是須要『用心去實踐的』,而不是嘴裡唸唸就算數的。如果只是嘴上唸唸而沒去實踐的話,那就如同夢幻、化雨、露水、雷電一般,都是一時的幻象;相反,如果口念心行,就能心口相應。人最根本的性情,就是佛性。要是離開人的性情,你是找不到佛的。

(註:「心行」是從心裡去實踐的意思。)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什麼叫『摩訶』?摩訶,就是『大』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是非常廣大,就像天上的虛空一般的廣大,這種廣大是無邊無際的,你沒有辦法用方圓、大小來衡量它,也不能用青紅皂白來形容(因為它沒顏色)。更沒有上下、長短,或是非善惡的判別,同時你也無法看出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或在什麼地方結束的它就是這麼般的廣大。所謂『諸佛的國土』,就像虛空這麼大。

(註:「佛剎土」即佛的國土,就是佛的心靈世界。)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其實,世人『最微妙的性情』原本就是『空』的,裡面是一無所有的(無一法可得)。而我們『自性裡的真空』,也是一樣的。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不過,各位善知識!千萬不要一聽到我說『空』,你就『被空給框住』了。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修行,第一最重要的事,就是別被這個『空』字給框住,一旦你認定『只要將心清得空空蕩蕩的靜靜坐著』這樣就是修行,那你就著了『沒有記憶的空(相)』。

(註:會犯「無記空」的修行者非常多,這是 六祖才特別叮嚀。)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虛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各位善知識!真實世界的虛空,能夠包含所有的萬事萬物空。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或所有的大海、高山,不都是被包含在虛空中嗎!?而我所講的『世人性空』,也應該是這樣的無所不包才對(豈是「空心靜坐」般的空空如也)。

(註:記得「祖師禪」是以自然為本的。)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各位善知識!(什麼叫做廣大?)就像我們自己的性情,裡投能包含所有一切的法,這就是大。其實,所有一切的法就在每一個人自己的性情裡頭。只要在面對一切不管是善的,或惡的,全都能夠既不取也不捨,也不要染著,心境就如同虛空一樣,這就是『廣大』,也就是印度梵語的『摩訶』。

(註:「能含萬法」是人性情的本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各位善知識!愚蠢的人,都只是口頭說說,只有聰明的人才會用心去實踐。還有更愚蠢的人,以為只要『空心靜坐,什麼都不想』就是心量廣大。像這樣的人,是無法和他們溝通的,因為偏見的關係。

(註:對一個已有「定見」的人,你還能幹嘛?)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各位善知識!心量廣大的人,他的心思是遍及所有一切地方的。像這樣的人,他是了了分明的,一旦他要幹什麼的時候,全都了然於心。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是指他的心量已廣大到和外界的虛空合而為一。這樣的心體,能夠來去自由,沒有任何滯礙,就是『般若(彼岸的智慧)』了。

(註:「心體」是指「心的主體」即心的特質,以什麼為主的意思。)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各位善知識!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來自我們自己內在的性情。絕對不是從外而來的,所以千萬別會錯意了。這才叫做『活用自己真實的性情』。所謂『一真一切真』,人的心量(是否能如虛空一樣的廣大)實在太重要了,應該要以此為優先,千萬別走到枝枝節節的小道裡去。

(註:相對於「心量廣大如虛空」而言,其他的修行方法和技巧都算小道了。)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所以,以後不要整天把『空』掛在嘴上,而心裡卻不行此道。這樣,就像一般平民百姓卻自稱為國王一樣,是做不到的。若這樣,就不是我的學生了。

(註:由此可見,「心如虛空」是祖師禪非常重要的基調。)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各位善知識!什麼叫做『般若』呢?梵語的般若,在中國話譯作『智慧』,即無論何地、何時在心中沒有一個愚蠢的念頭(即沒有妄念,不起分別、執著),而智慧能夠不間斷的呈現,這就是『般若行』。

(註:「般若行」即般若的實踐。)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並非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它全在人的一念之間。一念犯蠢,這般若就斷了;而也只是一念間的覺醒,就是般若再起的時候。

(註:佛家常講「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就是這個意思。)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世人都很愚笨,嘴裡一直說著般若,心裡卻不斷的犯蠢,只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般若』。就像那些自以為自己在修般若的人,常把空掛在嘴上,卻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空』一樣;其實,真正的『般若』是無形無相的,能使你『生出智慧的心』就是了。如果能有這番見解,就叫有『般若智慧』了。」

(註:「般若智」即「心靈的智慧」,是有別於心智的智慧。)

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又什麼叫做『波羅蜜』呢?這是印度文,中文譯作『到彼岸』,意思是『可以遠離生滅輪迴之苦』。人一旦著相(內外境),心情便會患得患失的忐忑不安起來,就如原本平靜的水面起了波浪一樣,這種充滿了波浪起伏的水面就叫『此岸』;而一旦離相,就不會有生滅起伏的現象了,就像平順的流水一樣,這就叫『彼岸』,所以稱作波羅蜜。

(註:所謂「此岸/彼岸」亦可以「著相」與否來區分。)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各位善知識!愚蠢的人嘴上唸唸有詞,而實際上當他在唸的時候心中是充滿了各種妄想是非。除非能不斷的『實踐心口如一』,這才是我們的『真性情』。

(註:要「心口如一」才算「真性情」,如世俗可貴的「性情中人」。)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能領悟到這樣的頓法,才是修『般若法』。而去實踐這樣的頓法,就叫修『般若行』。如不修(般若法、般若行)者就是凡人,一旦修行,當下自身即等同與佛無異。

(註:「般若法、般若行」最大的特色是,無論「悟、修、成」全在瞬間完畢,因為祖師禪是「頓悟頓修,一步到位」。因此,最為關鍵的是「認知要正確」,但也請務必記得,其基調是「心如虛空」。)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各位善知識!什麼『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其實很簡單,只要前念迷失,就是凡夫。後念覺醒,就是佛。著相就有煩惱,離相就是菩提(就那麼簡單)。」

(註:這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另一種闡述,即「離相」也。)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

各位善知識!我前面跟你們講的這個『彼岸的大智慧法門』,是最尊貴,無上,也是最為第一的法門。它一種無住無往亦無來的『恆存狀態』,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佛,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註:此處是提醒「摩訶般若波羅蜜」的重要性非等一般法門。)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所以,應當懂得用『彼岸的大智慧』來打破我們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生出的煩惱塵勞瑣碎。像這樣的修行,一定能成就佛果,到時的三毒(貪瞋痴)自然就轉成戒定慧了。」

(註:何以只要修「般若行」,就能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各位善知識!我的這個法門,是從一個『般若』處,就能生出無限的智慧。為什麼?那,是因為世人有無限多的瑣碎煩惱事務。如果不是這麼樣,我們的智慧是經常呈現的,而且也從未離開過我們自己的性情。

(註:俗話說「一理通,萬理徹。」所指的就是「般若智」。)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能領悟此法門之人,他的心是處於一種『無念、無憶、無著』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是不會興任何起妄念或誑想的,而是啟動自己性情中的『真如』能量,用智慧來觀照一切,並且在所觀照到的一切上,都能做到不取不捨。能夠這樣,就是『看到自己的性情,而成就了佛道』了。」

(註:「般若法門」重要在「無念、無憶、無著」,也是「無住」的另一種闡述;只有自己的『真如』,才能『看到自己的性情』。)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

各位善知識!如果要想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三昧』的人,就一定要修『般若行』才可以;另外,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實性情』。應該要知道這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經文中已經稱讚得很清楚了,是無法具體的一一道盡的。

(註:「甚深的一真法界」即佛法的絕對境界;「般若三昧」即般若正定,或身處彼岸的狀態。)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

『般若行』是一個最上乘的法門,是專為聰明人和高慧根的人而講的法門。如果被小根小器的人聽到,心裡是不會相信的。為什麼呢?

(註:六祖特別提醒「般若行」非一般法門,也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法門。下面就藉由佛經上的故事來闡述它的衝擊威力。)

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因為這個法門的衝擊性實在太大了,就如同天上的飛龍要降下傾盆大雨到閻浮提這個地方(佛經故事),那瞬間所有的城市、村落都會漂流起來,如同漂流的棗子、枝葉一般;但是,同樣的傾盆大雨,如果落在大海中呢,大海的水是一樣的不增不減,這就是我所謂大根大器的人。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但若是碰到大乘根器,甚至最上乘根器的人來講,一旦聽到《金剛經》這種等級的東西,他的心馬上就被打開,並完全了解它們在說什麼。也因而了解到,原來這種『般若智慧』是自己性情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也正因為他們懂得運用『般若智慧』不間斷的觀照自己,所以根本就不須要藉助於文字的幫忙。

(註:韓愈說「文以載道」,文字只是一個用來盛載內容物的溝通工具;而「般若智慧」是人的性情中原本就有的東西,只要把它開發出來就好,無須外求,你也外求不到。)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就拿『雨水』來說吧,它不是天上本來就有,而是由天空中的氣流()運作所形成。使得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潤澤,並隨著一切河川流入大海合為一體。我們自己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有這樣的功能,如同龍一樣的能騰空作雨。

(註:「般若智慧」就如同傳說中的「龍」一樣,能騰空作雨的來滋潤萬物。)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

各位善知識!至於小根器的人,一旦聽到頓教法門,就會像雨水之於草木一樣,凡是根器小的小樹小草,因為根扎得很淺,大雨一沖就全都倒下去了,不會有幫助的。對於不堪承受大法的小根器人來說,其情形是一樣的。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

雖說是小根器人,但他原本所具有『般若智慧』,和大根器、大智慧的人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為什麼他們聽到這樣的頓教大法,卻不能受益而開悟呢?這都是因為他們所執著的偏見障礙太重了,而且煩惱的習氣又根深蒂固,就如被厚厚的雲層所遮蔽的太陽一樣,若得不到一陣強風把它吹散,陽光是透不出來的。其實人的『般若智慧』並沒大小之分,只是每一個人心裡的迷悟程度不同而已。

(註:「般若智慧」人人一樣,並沒大小之分,只是每一個人心裡的迷悟程度確有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那些未能透徹了解自己性情的人,一昧執迷於外在現象而到處尋佛修行,像這種就是『小根器的人』;但,盡管是小根器的人,一旦聽到又了解『頓教法門的精神』,不再執著於往外尋修,而只在自己心中不間斷地興起正確的見解,一切煩惱和無價值的事務都無法沾染於他,這就是『看到自己性情』了。

(註:六祖說:「『見性』的人,就有辦法做到『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對一個常人來說,這是何等高價值的魅力啊!?)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各位善知識!一個人,只要『內外不住』,就能去來自由。『去除執心』,就能通達無礙。能夠修到這樣,和般若經典所講的,本來就沒有差別。」

(註:六祖說:人只要做到「無住、無執」就一切ok了。)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各位善知識!要知道,所有的經教文字,無論是大乘小乘,包括以十二種體裁所寫成的佛經,都是因為配合人們不同的根性而建立的;但也因為人有『般若智慧』的功能,佛法的這些教材才能有所依據來建立的;若非世間的人們有這樣子的所需求,這一切的萬法本來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應當知道所有的方法,在根本上,都是因應人的需求而興起的。而所有的經書,也是因應人們需求不同的解說才有的。

(註:我們要了解「所有經書文字」,之所以存在的道理在那裡?。)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因為世人中,有『無知者』與『有知者』的差別,無知者在下位(小人),有知者在上位(大人)。當無知者向有知者請教時,有知者為無知者說法講解,一旦忽然領悟明白了,那他就和有知的人沒差了。」

(註:這,正是「教育」的意義和精神所在。)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各位善知識!佛與眾生其實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一個『悟』字,不悟(了解),佛即眾生;就在一念間,悟了,眾生即佛。由此可知世間的一切萬法,全都在我們自己心中。為什麼不『直接瞬間』的從自己心中去發現自己的『真如本性』呢?

(註:「真如本性」亦可譯作「真實如其所是的靈性」。用上「真如」這樣一個代名詞,正顯示出 佛陀之超然偉大,為了要避免人們對「佛性」著相,所以有時會選用「真實如其所是」的真如來代表佛性;「頓悟」即直接瞬間了解的意思。)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上說:『我們自己的性情原本就是清淨,人如果能夠認識自己的心,又看到自己的性情的話,都可以成就佛道了。』;《淨名經》也說:『當忽然瞬間開悟時,也還是回到自己根本的心而已。』」

(註:「清淨」才是我們心的原始樣貌,修行不過是一條回歸的路。)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各位善知識!過去,我在師父 弘忍五祖那,一聽到即刻豁然大悟,立即看到我的『真如本性』。因此,才打算把我的親身經驗,普及分享開來,希望能令有心求道的人都能『直接瞬間領受這種無上智慧(覺性)』,只要各自反觀自心,自然就能看到自己性情的本來面貌。

(註:六祖說:「頓悟」是我在 五祖處的親身經驗,而今不過是將它分享開來而已。)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如果自己還是沒辦法領悟,就要懂得去找『擁有真正知識,通達最上乘法的人』來直接指導正路。因為這些人之所以出世,是有他的使命;至於引導見性教學之所以有效,也是因為被引導者本身就具備了這種潛能的關係。

(註:「大善知識」的大善即「純善(絕對的善)」的意思,也就是指「有真知灼見的人」;「有大因緣」是藉 佛陀出是的緣由,就是「要普渡眾生開悟的那分慈悲心」。)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其實,所謂的三世諸佛的智慧、十二部經典的內容,在人的性情裡頭天生就具備的。如果不能夠自己領悟,那就必須要尋求前輩的指導才有可能。倘若自己能夠領悟,就不須要外求了。

(註:六祖說這一切智慧,全在我們「自己的性情」裡圓滿具足 。)

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如果一昧執著認定『必須依賴他人,才有希望獲得解脫』,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其實,我們自己心內(就有良知良能)是可以自知自悟的;但,若是自心起不當的執迷、妄念,顛倒幻想,就算身邊有人教導,還是救不了你;反過來說,若能興起真正的般若觀照,就剎那之間,妄念即可統統滅掉。再者,只要識得自性,一領悟就能到達如來境界。

(註:佛教的精神是非常主張「自力」的,一切外在的他力,只是一時的輔助而已 。)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各位善知識!要懂『用智慧來觀照,把內在和外在看得清清楚楚,才有辦法認識到自己最根本的心。』而一旦認識到自己最根本的心,就是『最根本的解脫』。如果能得到最根本的解脫,那就是『般若三昧(彼岸狀態)了』,而般若三昧就是一種『無念的狀態』。

(註:六祖說,若觀照不夠深,是無法「識得本心」的。「觀/看」有何差別?你常「觀光」嗎?)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什麼叫『無念』呢? 即在看到『一切運行變化現象』時,心裡始終清淨無染,不受影響,這就是無念。這是一種『般若狀態』,可以應用到任何地方,而且不會著相。

(註:這裡除了對「無念」下定義外,也指出無念的重要性在「不著相」;在佛家的「法」,是指世間一切運行變化的現象,包括人的內在;)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只要『清淨出最根本的心』,讓我們內在的六識自然的進出於我們六門,在和外界六塵互動時就不會有所雜染,就能來去自由,通暢無礙,這就是『般若三昧的狀態』,是一種自在解脫的狀態。能夠如是修持的,就叫做『無念行』。」

(註:這是對「無念」的操作方法,即「無念行」作進一步的闡述;所謂清淨出最根本的心,就是要清淨出我們自性的「真如」。此處的六識是指「真如的六識」,非一般心智意識的六識。換句話說,讓我們的「真如」直接透過「六根的門」來和「外界六塵」互動就是了;此處和 交光大師所提昌的「捨識用根」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 交光大師的捨識是指「心智的六識」。)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各位善知識!能領悟『無念法』的人,就可以萬法盡通,就可以親見諸佛境界,就可以到達佛的境界。」

(註:這是對「無念法」功德無量的讚嘆,等同佛行。)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各位善知識!後代的人,只要能得到我這『頓教法門』,在同見同行的同修之間,能做到如同事佛一樣的莊嚴發願受持,並終身不退者,我敢保證一定讓你超凡入聖。但是,必須要做到像『歷代祖師所默傳吩咐的精神(即心法)』才可以,而為師者更不得隱匿正法。

(註:六祖特別叮嚀其關鍵在,傳法的「精神」一定要到位。)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但務必記得,若非『禪門頓教』,亦即在別的教派當中就不可以傳付了,因為那會衝擊到他們的教法系統,這樣徒亂他人清修畢竟無益。同時也深怕那些不能了解『頓門精神』的無知者,會因此而毀謗我頓悟法門,那就等於害他陷入自斷佛性於生生世世了。」

(註:這是 六祖對傳法者的特別告誡。)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各位善知識!我這裡有一首『無相頌』偈子,你們都必須誦讀來領受其中的道理。不論在家出家,只要依此修行就是。但,『如果不是用它來修正自己,而只是記住我所說的話,也不會有幫助的。』且聆聽我的唱頌吧。

(註:「無相頌」就是讚頌「無相」的偈子,不論在家出家皆可用。)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只要口通心也通,就會如日正當中的凌空普照(一切無所遁隱)。我只傳『見性』法門,以超脫時空的角度來破除各種偏見。

(註:「出世」即超脫時空的角度。)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法的本身並沒有頓漸之分,只是人的開竅時間有慢有快。『要開悟也只有見性這麼一門』,但根器魯鈍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註:因「小根器者」不能承受大法,故曰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這『見性法』若要演說開來,會有萬般之多,總合起來還是道理一個。人生的煩惱就像屋內的黑暗,要經常點亮你智慧之燈就好了。

(註:自性中的「真如」,就是你的「光明燈」。)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只要想偏煩惱就來,懂得更正就好了。最好連正邪都不要去管,就讓你的心清淨到徹底吧。

(註:徹底清淨的心,就是彼岸的「般若三昧」狀態。)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本來就是自性中的一環,任何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在妄想中也還是存有一分清淨的心,只要回歸無念又何懼三毒的干擾。

(註:「無念」才是正念,正念即是無念。)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人之修道重要在意識清醒,無所謂戒禁等事。只要經常覺察到自己的偏差,那就很接近於道了。

(註:以宗教的最高精神來說,「無意識」才是人生唯一的罪過。)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各種存在的現象自然有它的道理,各安其分就好,你也無須杞人憂天。心裡無道別尋道,到死你也找不到。

(註:「道法自然」人心最自然者,莫過於自己的性情,所以不明「自性」卻一昧向外求道者,無有是處。)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人若無意識的忙碌一生,到頭來還是自得煩惱而已。你要發現真理,只須行在正直無念處就是了。

(註:「行正」即是「行無念」也是最警醒,最「有意識」的生活。)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自己若心中無道,就像在漆黑中行走依樣,是看不到路的。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著意於別人的是非過錯的。

(註:修行者所著意的是「道」或「自心」,而不是他人的是非。)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著意於他人的是非,自己非議之心才是修道的障礙。別人的是非是別人的事,我自己的是非才是罪過。

(註:這偈子,正道盡一個修行者該有的本色。)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只要卻除自己非議之心,自然就沒有煩惱。如能憎愛都無關於心,那就得大自在了。

(註:「憎愛不關心」並非指世事,而是自心的好惡。)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如果要影響度化他人,自己就必須要有方法技巧。能做到讓別人沒有疑惑,就是你真如自性的呈現。

(註:「真如自性」的影響太大了,幾乎沒有一件事是和它無關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世間的佛法,是離不開世間的覺性的。同樣的,要離開世間去尋找覺悟,也是不可能的事。

(註:「在兔子頭上求角」意指不可能。)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能超越時空的見解才叫正見,凡被時空鎖死的就是偏見。如能連正邪的名相都一併屏除,那,你的菩提覺性就自然清晰了。

(註:真正的「覺性」是超越時空的;所謂超越時空,是指「心理時空」。)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這是屬於禪門頓教的偈頌,也是一艘普度眾生的『大法船』。一個迷惑的人,就算聽在多的經也是多餘的,一旦開悟,對道理的領受全在一瞬間。」

(註:這是對禪門頓教《無相頌》的一個結論註腳,對於讀者是否有益,其關鍵就在對「真如自性」的迷或悟。)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史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六祖再說:「今天在大梵寺說了此番頓教法門,我是希望任何人聽到都能言下得悟,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情來成就佛道。」在場的韋史君與官人道俗們,聽到大師的這番話後,無不深自反省啟悟。一齊道謝行禮,並一致讚嘆:「好阿,真沒想到在領南此地竟有活佛出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