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老子道德經》】1-10

 

中國人的思想,常讓老外很頭痛,他們老是搞不懂我們的腦袋瓜是怎麼想的,於是乎在四周打聽研究下,得出了一個儒家文化來作結。殊不珠 孔子的思想只是我們生活文化的表層,老子思想才是我們思想文化的深層底蘊。

然而,想要了解 老子的《道德經》是不能用心智,和一般科學的角度來看的,因為它是一門超越科學的藝術,是一門連哲學都無法歸類的「心靈藝術」。

《道德經》的存在已兩千多年了,老子的五千餘字,是中華道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透徹完整,其中沒雜染任何外來文化的的影響,可以說是一部很道地,很純粹的中國文化經典。風格純真率直,文字簡潔,有種平易樸實的美,兩千多年來已不知不覺的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DNA裡去了。或許你不知道,但你的言語、思想,你的生活,和你的隱性價值觀,或多或少都從你的祖先、父母,或親族那邊給傳承了下來。

它是一部非常豐富的傑作,既談宇宙真理,也談天地人文。高可通天宇宙,大可治國處世,小到社會現象,及個人的治學、修身都談。其中的內涵「有道、有德、有術、有法,也有利」,幾乎無所不包。它的範疇含蓋得實在太大了,所以絕對不能用一般治學的角度去讀它,而是要用一種「藝術的觀點」去玩味才行(藝術重欣賞,所以要玩味)

一般所謂的科學,都太受局限了,無論是環境條件或當事人的心智成熟度,都在在會影響到其實證的結果。又何況凡是能被驗證的東西,也都僅止於有限的時空範疇之內,才有可能。

但它不是一般世俗的人情藝術,而是探討「人生、真理的藝術」,你得用人一生的寬度,甚至「超越一生的時空角度」來看,才會有意思。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是以「道」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崇尚的是無我的「自然、無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千萬別以小鼻子小眼睛的,從中擷取一些小技巧來用就以為有得。果真如此,非但小學而大遺,還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後遺症(助長自我的後遺症),不論是自以為的積極,還是聰明的消極,都算。

整本《道德經》,嚴格來說,是以著重個人內在的「修行」才是 老子的基調,若是離開這個頻率,就算你滾瓜爛熟的讀它千遍,你還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那就冤枉了)

很少人知道,真時的科學有分兩種:即「外在的物理科學」與「內在的心靈科學」,而 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同時涵蓋內、外兩種科學的經典,但無論內外,他都談得太大、太深了。所以在研讀的過程,千萬別企圖用自己有限的時空認知,去要求得個人一時的驗證來作為對錯的認判,那非但不可能,還會阻礙到你該有的發現。

相反的,要懂得謙虛,用「欣賞和領悟的角度去讀」,等你力到功深,清澈虛極時,自然就通達,證悟了。

另一發現,在研讀的過程中如能守住「實存、自然、本份」這三個元素,那就不會偏差太遠了。以下是我在【映見】讀經班所編制的教學講義,願與你分享。   / 林常青Frank1050804

 

 

第一章【「非言語所能形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解說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稱謂的,就不是「永恆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從「無形」的角度來講,它是天地的開創者;從「有形」的角度來講,它是萬物的生育者。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ㄐㄧㄠˋ

所以,常從「無形的角度」,你可以感知到它運行的奧妙莫測;常從「有形的角度」,你可以觀察到它廣大無際的應用蹤跡和變化。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有」與「無」只是說法不同,這兩個實際上是同出於一個源頭的「道」,它們都是一種很玄秘的現象。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玄之又玄的東西,卻是宇宙間一切奧妙的源頭。

 

〔名詞解釋〕:

:自然的規則、紀律。徼:邊界、蹤跡。玄:深奧、秘密。

 

〔前輩的觀點〕:

  • 「道者,萬物之所然;道者,萬物之所以成。」  / 韓非子
  • 老子的道,無形無狀,是「形而上的」,故不可名。只為方便起見,而勉強稱之為「道」。/ 余培林
  • 「無」是道之「體」,見「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14章)。
  • 「有」是道之「用」,見「其中有象、有物、有精」(21章)。
  • 「形容詞,非形容之物。」 / 克里希那穆提

 

〔常青Frank的觀點〕:

  • 「實存」: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其最終或最究竟點是無法言傳的。如:有形的物品,無形的心情,終究還是象徵性地描繪而已。

 

 

第二章紀律」之事,傳精神」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標準」,醜的觀念也因而產生。大家都求美去醜,由是紛爭迭起,結果反而不美了;同樣的,都知道「善的標準」,那惡就顯露出來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殊不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聲和音、前與後...」都是在相對中互為依存,互為條件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只有大智慧的聖人體合天道,順應自然,以「無為」的態度來處事,實行「不言」的教誨。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任隨萬物自然生長,因應無為而不加以干預;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正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績反而永垂不朽。

 

〔名詞解釋〕:

斯:就、則。相生:相互依存。相形:相互顯現。相倾:相互依賴。不辭:不為始也。夫唯:正因為。

 

〔前輩的觀點〕:

  • 「無為之事」,非無作為,而是不恣意,不任己,一切依順自然而行。即指如天地創生萬物,順乎萬物之生生自然而已。/ 余培林
  • 「不言之教」:號令教戒,無非「言」也,意指「聲教法令」之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 陽貨篇)因聖人體合天道,效法自然,所以「行不言之教」。 / 葉夢得

 

〔常青Frank的觀點〕:

  • 「二元」:是一個有無、陰陽、長短、高低、善惡、美醜...「相對」形成的生態社會,你可以選擇任何一面深入探討,最終必會發現:都是無窮無盡的深奧,故「同謂之玄」。

 

 

第三章不可推崇名、利的教化

不尚賢,使民不爭。(名)

治國者不崇尚賢名,可以使人民不生爭心。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利)

不重視難得的財貨,可以使人民不為竊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顯現名利的可貪,可以使人民的心志不惑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聖人治政,在淨化人民的心思,使他們不會多生主張;滿足人民的口腹,使他們沒有其它貪求;削弱人民的心志,使他們不生機智詭巧;堅強人民的身體,使他們能夠努力工作。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常使人民「無知無識,無欲無念」,處於純真混沌的狀態。這樣,縱使有些巧詐機變之徒,也不能輕舉妄動了。

無為,則無不治。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無為」的態度來治政,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物了。

 

〔名詞解釋〕:

無知無欲:一種心處清淨的境界。無為:無私意造作,順從自然之道。不敢:不能也。

 

〔前輩的觀點〕:

  • 不「尚賢」:此處的「賢」是指世俗的賢,如 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之類。不尚賢,是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 河上公;尚賢,好名也。名,爭之端也。/ 憨山禪師
  • 可欲者不外名利,若在上位的人不顯現名利可欲,則民心自然不亂。/ 余培林
  • 「虛其心」:是斷妄想思慮之心,回歸清淨心,以免多生無謂主張;「實其腹」:但要使人民肚子填飽,以免生巧詐。「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老子 12章)/ 憨山禪師

 

〔常青Frank的觀點〕:

  • 老子是以「天道自然,幸福和樂」為前提的價值思維,試問:一個沒有幸福的成功,是我們要追求的嗎? ;然而,何謂「幸福」又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 老子「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理想政治,是須要有相對「單純的環境生態」才有可能實施的。在一個開放,競爭激烈的社會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鼓吹民主多元的網路時代,已經越走越遠,回不了頭了。而今唯一的對策只有繼續前進,直至「超越」為止。
  • 所謂「單純的環境生態」: 例如過去「不丹」的這個宗教國家,起碼必須先要具備四個條件:(ㄧ)強而穩固的政權、(二)單純的人民、(三)英明的領導者、()鎖國政策。

 

 

第四章【道,在上帝之前就有了

道沖ㄓㄨㄥ,而用之或不盈。

道的本體空虛無形,但怎麼用之都不會盡。(道的作用無窮無盡)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幽微淵深,卻能生化出萬事萬物,好像萬物的宗主。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它不露鋒芒,清靜無擾,隱藏光耀,混同塵俗,它就是這般的深邃又似有若無的真實存在。

吾不知其誰之子,像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從哪裡產生的,似乎在最高紀律出現之前就已有了。

 

〔名詞解釋〕:

:空虛。不盈:不盡。淵:深遠。湛:深邃隱沒。帝:最高紀律。

 

〔常青Frank的觀點〕:

  • 此章純粹談「道」的「特質、作用、功能、樣貌和起始」。
  • 特質:「空虛無形」;作用:「無窮無盡」;功能:「生化萬事萬物」;樣貌:「不露鋒芒,清靜無擾,隱藏光耀,混同塵俗,似有若無」;起始:「像帝之前」。

 

 

第五章天地無親,不談仁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ㄔㄨˊ狗。

天地不偏不私,純任自然,把萬物看作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絲毫造作;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然發展,而不加以一點施化。

天地之間,其猶橐ㄊㄨㄛˊㄩㄝˋ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你看: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 內裡雖空虛卻能層出不窮,且越是鼓動就越會生出風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話語越多,措施越多,就越快把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效法天地般的保持虛靜的好。

(另一種解:這不是我一時能講清楚來讓你聽明白的東西,且暫時就此打住吧!)

 

〔名詞解釋〕:

芻狗:祭神用的稻草狗。橐龠:風箱。數窮:速窮,快速窮盡。

 

〔前輩的觀點〕:

  • 天地生長萬物,一本於道,無親無私,而任物之自然,故曰「天地不仁」。
  • 「仁」是儒家的思想中心,是修養的最高境界;但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字並沒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38章),僅佔第三等而已。  / 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天地是不會理會人間「仁不仁、義不義」,它把萬物看成就像被祭神用的稻草狗。有真大智慧的聖人也一樣,百姓在他眼裡也不過是被祭神用的稻草狗而已。  (資源 / 生命 -- 角色)
  • 「道」:若從二元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無形的「能量磁場運轉所依循的紀律(運作法則)」。
  • 中國傳統文化主軸有四個環節:「儒、釋、道、禪」
  • 道家():「人與自然界間」能量運作紀律;
  • 儒家():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能量運作紀律;
  • 佛家():「個人內在」能量運作紀律;
  • 禪宗(): 融通了道儒釋(即天地人)後的「開花結果」。

 

 

第六章道,是一個神秘的母體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ㄆㄧㄣˋ

道,體虛如山「谷」,作用微妙如「神」,供給又是永恆不竭的「不死」,它創生了萬物卻無形可見,無跡可尋,實在是稱得上為「一個神祕的母體」。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個神祕母體的門,便是產出天地萬物的地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它看似微弱卻連綿不斷,渺渺茫茫,似有若無,卻用之不盡。

 

〔名詞解釋〕:

谷:山谷。神:微妙莫測。玄:神秘奧妙。牝: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勤:盡。

 

〔前輩的觀點〕:

  • 以其虛,故曰谷;以其因應無窮,故稱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 嚴復
  • 綿綿,微而不絕也。若存,存而不可見也。/ 蘇轍
  • 存而非存,故能不屈愈出。非存而存,故能萬物必有,故曰「若存」。若存云者,非存非亡之謂也。若云是存,則有亡矣;若云是亡,則天地萬物何從而生? 故云若存也。 / 陳柱

 

〔常青Frank的觀點〕:

  • 「谷、神、不死」是道體的三種性德,正因為它「虛空無形」,「神妙莫測」又「無窮無盡」的創造一切,所以稱得上是一個「神秘的母體」。
  • 「能量不滅」是現代物理科學家的定論,它的消失只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然而,它是如何地輾轉還生?這「能量」的源頭又是什麼?---至今還是個謎。
  • 地球的能量,來自太陽。那太陽系的能量,來自銀河系?那,銀河系呢?
  • 老子說:我也沒答案,但我知道,是「像帝之先」就已經存在的一種關係。

 

 

第七章【能不自私,才能長久

天長地久。

為什麼,天可長地可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那是因為它們不自私(無私),一切任憑自然,所以能長生久遠。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處處謙讓退後,結果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捨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不正是由於他的無私精神嗎?結果反而成就了自己。

 

〔名詞解釋〕:

不自生:不自營其生,即無私之意。

 

〔前輩的觀點〕:

  •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矣。 / 王弼
  • 薄己而後人者,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祐之如赤子,故身常存。 / 河上公

 

〔常青Frank的觀點〕:

  • 老子所言的「聖人」,乃順其自然「體道而行」為所該為、行所當行,「惟道是從」的有德之人,非一般人為造作的詭詐之徒也。慎之,否則適得其反。

 

 

第八章品德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上等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它甘心處在人所不甘願待的低下之地,這一點很接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人該向水學習,講究的是: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清靜自正」;做事「講求能效」;行動「切合時宜」。

夫唯不爭,故無尤。

品德高的人,只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沒有怨尤。

 

〔名詞解釋〕:

上善: 最上等品德的人。幾:近也。淵:深潭。尤:過失,怨尤。

 

〔前輩的觀點〕:

  • 「上善」:上等性德的人。
  • 道,無形;水,有形。故曰:「近於道」。/ 余培林
  • 「善地」:行己不爭,避高處下,善地也。
  • 「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善淵也。
  • 「善仁」:其施也兼愛無私,善仁也。
  • 「善信」:其言有徵而不爽,善信也。
  • 「善治」:治國則清靜自正,善治也。 / 薛蕙
  •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即聖人之治也。(57)

 

〔常青Frank的觀點〕:

  • 「水」,因為具備了「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下」這三種特性,故近於道。利萬物:「在天為霧,在地為泉」毫無揀擇的滋養著一切生靈;不爭:水性柔弱「決之則流,壅之則止」,故無爭;處眾人之下:眾人所惡「卑濕垢濁」,卻是水獨靜流居之地。
  • 老子說:人若想求道,就該以水為師。但談何容易啊,老子!那根本就是要違反「人性」的事,你說是嗎?!--- 然,何謂「人性」呢?

 

 

第九章功成身退,才是符合自然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自滿過分,不如適可而止。

ㄔㄨㄞˊ而銳之,不可常保。

鋒芒太露,勢難保持長久。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財富金玉滿堂,往往無法保守得住。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ㄐㄧㄡˋ

富貴而驕縱,那是自招禍災過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就,就該隱身而退,才是符合自然之道。

 

〔名詞解釋〕:

:停止。揣:磨鍊。咎:災禍,過失。

 

〔常青Frank的觀點〕:

  • 盡管「上善若水」亦不可「持而盈之」,還是得適可而止。這,就是 老子之道,最苛求與為難的地方!
  • 凡事恰到好處,過猶不及是 老子很重要的應用哲理。所謂:日出月落、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在在說明了陰陽之道的天理循環。
  • 聖人「但求事成,不必在己」,是以才有「功成身退,天之道。」這是一個很高難度,高理想的積極境界。
  • 無奈的,很多人意識到不了這個境界,捏不到這個分寸,大多都落入到「差不多」就好的消極面向去。因而也形成了在中國文化上很獨特,又要不得的一種陋習,那就是所謂的「差不多先生」。是一種,凡事不敢積極進取的平庸文化。想必,這也是 老子萬萬意想不到的後遺症吧!

 

 

第十章得道者的指標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狀態)

那,修練自身來與道合一,能夠「沒有分離」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修練)

專任生理本能的自然,能夠柔和得像「嬰兒一樣」嗎?

滌除玄覽,能無疵ㄘˋ乎?  (淨空)

滌除心智的作用,能夠「毫無瑕庛」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作為)

在領導群眾時,能夠做到「無為」而為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應對)

日常生活在運用自身感官時,語默動靜之間,能夠「致虛守靜的被動」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判斷)

儘管自己明白通達,能夠沒有「預設投射」嗎?

 

〔名詞解釋〕:

載:發語詞,如夫也。營魄:魂魄。抱一:守道,融合為一。專氣:聽任生理自然的一種修練。天門:人的感官(五官六識)。無知:沒有心理的預知投射。

 

〔前輩的觀點〕:

  • 「營魄: 經常維護叫『營』,氣化成形為『魄』,經護其形氣使之常存也。」即愛惜自己「身體」的意思。/余培林

 

〔常青Frank的觀點〕:

  • 在老子八十一章的【道德經】中只有這一章最明顯的觸及到「內靈外道」的課題。
  • 修行無非內、外兩個面向,佛家是往內靈修,道家則向外體道。這兩個方向只要是能走到底,其效果都一樣,最怕是懸在半路上進退不得。修行人多少半途而廢,一問下來全在少了「決心」兩字。
  • 整本【道德經】未見提及佛性、靈性一詞,但此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都在節節逼問著---你的靈性或佛性,活出來了嗎?
  • 不論你是學佛還是修道,到底走到哪了,或進展到哪? 以上的叩問,會令你立見真章,原形畢露,且屢試不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