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學習】才有效 / 林常青 Frank Lin
彼得.杜拉克曾經說過:「有效性是可以學的」。基本上我很認同這個觀點,但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抑或是外文辭彙上並沒有東方文化所謂「修」的這個字。在我的認知裡,所謂的「有效性」只能用「修」才可能,用學是學不來的!當然,對 彼得.杜拉克這麼一位大禪師,他的話是沒什麼好質疑的。「有效性」本是實存中的一種「道」之理,得須立於超然的「旁觀者」方可察覺得到。近有個小小的發現:一般人若想獲得學習的有效性,得須透過「學、修、練、習」的程序方可奏效,茲分享如下:
不論「作為或學習」,我一直對「有效性」這三個字很感興趣,也不斷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最近有個小小的發現:原來我們學習的效益之所以不彰,是少了「修、練」這兩個步驟。尤其是最關鍵的一步「修」!
無效,多因急功心切的「跳空」
一般人不是因為「認知淺薄」就是犯了「急功心切」,才學到個新玩意就迫不及待的趕著去練習求成。而疏忽了自己對ABC基本功夫的認知是否合乎規矩的正確性。一旦認知偏差,或原有的慣性不當,這種練習只會讓你挫折不斷或是越走越遠,要不就會使你錯得根深柢固永無脫身之日。
俗話有言「知始本末,則近道矣」,學習又何嘗不然。若要講求有效性,勢必得「學、修、練、習」循序漸進,由不得你我取巧跳空的跨越。否則,你很可能學了一樣很好的新東西,但和你原有的習慣系統並不相容。如此一來,你的內在是會打架的。想想看:一部電腦的平台,如何容得下兩套不相容的系統在同時運作(如:微軟和Linux)。
我的師父 范普鈞先生曾經告誡過我:「要注意『非時空資訊』!」的這麼一個觀念。意思是說,我們所學來的「新東西、好東西」都是外來的,往往是在「非我們自己時空環境」下所形成的東西。或許它真的很好,但不見得相容於我們既有的時空背景下所運作的系統。因此,有必要特別關注於它應用上的銜接「介面」。甚至有必要時,還得把我們舊有運作的系統結構給完全打破、更換一番都是「有必要」的。
記得 淨空法師曾經很感恩的,在自述其修行歷程中,有關拜師學佛於 李炳南居士的一段提到,當初 李居士對他說:「你要跟我學可以,但你必須要答應我的三個要求:『第一、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你從今天起要看書,不論是佛經或其他書籍,不經過我的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三、你從前所學,我通通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以上要求,要給我謹守五年。」哇,多苛、多酷啊!(想想看,這可是對一個已經出家,吃齋唸佛快二十年的和尚,所提出來的要求呢!) 當然,「學佛」是屬於上等的心性之學,非得如此嚴謹,是不可能有功的。
我們一般的學習大部份只是層次之別,並非全然不相容的系統,儘管如此,仍有它不得不注意的地方。好比只求怡情養性的業餘書法,和講究手腕力道要能自由運轉揮灑的大師級書法,在學習起步時,執筆姿勢的拿握得當與否,就很重要了。如果你不在意的順著自己的習慣來書寫,起初一定會讓你有得心應手的感覺,可是一但到達需要升段時,就會有讓你跨不過去的瓶頸障礙。而其他最明顯也最容易察覺的,莫過於那些會牽扯到肢體慣性的運動技能,如各項球類和田徑運動等。
然而,思維方面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呢!如東、西方的思想習慣,或基督教與佛教這兩大宗教系統,其立論可以說是完全來自全然不同的依據(雖然最後都殊途同歸)。就以佛教來說也有 顯宗、密宗和禪宗三大派系之別,本質雖無高下,但其修練的方法和次第卻有明顯的脈絡之別。
【學】關,在「正確」
所以,當我們想要學好一樣新的東西時,其第一關在【學】。要懂得先問一下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一).我為什麼要學這樣的東西,它真的「是我要的嗎」? (否則,你會缺乏深入的熱情)
(二).和我原有的「系統或習慣」相容嗎? (一旦矛盾衝突,會讓你虛耗、當機)
(三).我對它的認知「正確嗎、完整嗎」? (不正確,那將是你人生錯誤、冤枉的開始;不完整,你是不會有信心往下走的)
(四).而其關鍵的「核心或精神」我已掌握了嗎? (一切事情,一旦少了精神,都是徒具形式而已)
(五).我要學到什麼樣的「層次或程度」呢? (如同一棟建築物,一旦樓高不同,其地下基礎甚至於施工方法都會有所不同)
學習的「成本」很高,更何況學後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身心,最後也會轉換到影響我們人生的命運上。豈能不慎哉!
【修】關,要「有準」
再來就是最關鍵,也是最容易讓人疏忽的【修】了。修的本意,就是要「修正、或調正」自己。在這步之前,除非你已學到了「正確的認知」,甚至掌握了那關鍵性的「準」,否則,你的修是沒有方向依據的。如此一來你就犯了 佛家所謂的「盲修瞎練」,你想其結果會如何呢? 當然這是最痛苦的一關,也是許多人寧可拼命的「學」也不願意去碰它的原因。因為「修」意味著「要改變自己」,要打破自己既有舒適圈裡的慣性,那簡直就是自找麻煩!但若非如此,儘管再好的東西,你也只能學到它的皮毛而永遠不會和你成為一體的血與肉。
到了這一步也要問一下自己幾個問題:
(一).我要做好「那些準備或心理上的調適」? (要做好事情,先調好心情)
(二). 有「那些舊有的不良習慣」是必須要被打破或放棄的 ? (佈新,先得除舊)
(三).我要依照什麼樣的「準」或「法則」來修正自己 ? (總得有個「東西南北」吧!)
(四).一旦我頑固的「慣性在抗拒時」,有什麼好的「輔助方法」可以強化我的意志力好使我撐過去 ?
以上是針對學習一般知識或技能上的「修」方面該注意的事。至於有關心性上的「靈修」功夫,那太細微了,最好要有個師父從旁指導,否則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練】習,重「勤、實」
學到了正確的認知,把不良的習性或姿式也修正調整好了,這時候才能去談到【練】習。練,就是要讓你熟能生巧。據說當初可是磨完整整十缸水的墨汁,才能寫出一手好字的 王羲之。別說是 王羲之,你看到的任何一個一流的好手,不都是「在掌握了正確竅門後再苦練、實練」出來的嗎? 所以,在這個階段,絕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講的是笨工夫,沒有取巧的餘地。
只是到了這一步你要稍微注意:在鍛鍊的過程中,你要警醒的知道「你正在練就的這門工夫,在你實際需求的各種能耐上的『主從關係』的定位如何?」 要不,極有可能會讓你誤把丫環當小姐來錯置了。倘若「本末倒置」了,那將隨著你練就的工夫越深,其副作用也將越大。許多「匠氣十足」的人就是這樣來的。那豈不是一大自誤,冤枉呀!
【習】不得時,要「反省」
所謂【習】就是把你已經練就到的工夫,要懂得經常去復習,直到你習以為「常」,變成你的一種新的慣性。也就是在你日常生活裡的思想言談中、舉手投足間,都能不經意的呈現流露出來為止。人,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常把自己辛苦學來的東西,一旦學成就不自覺的閒置一邊,而不會拿來學以致用。會犯這種毛病的人,往往就在「當初根本不知為何而學!」或對「和自己的生命有何意義?」全然無主。這個問題可就大了,也就是對你自己的人生來說,你根本不知道「你要什麼?」。因此,一旦你學會了一樣東西,卻無法樂在其中,「習」以為常的致用時,你就該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到底要的是什麼?」。
你看,會不會覺得很好玩!------ 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學】這一步的第(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學這樣的東西,它真的「是我要的嗎」? 所以,如果你能把「學、修、練、習」兜一圈來走,有關學習的「有效性」就會功德圓滿了。
以上就是「學習有效性」的四字訣:【學、修、練、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常青 Frank9905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