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人沒豪氣!?  /  金惟純


幾個月前,我曾介紹耶穌會的領導四大支柱:自覺、才智、愛心、豪氣。之後我常以這四點讓周圍的朋友們自我評量(當然也加入我的觀察),結果發現,台灣菁英階層最欠缺的特質,就是:豪氣!


上週因公出差在北京待了幾天,見了些從二十幾到四十幾歲的文化創意產業中人,我也心中默默替他們打分數,結果平均得最高分的,也是:豪氣!中國大陸菁英的豪氣干雲,對比於台灣菁英的豪氣闕如,當然就形成了兩岸截然不同的時代氛圍。


想想也是,我們的政治領袖已經多久沒有提出振奮人心的願景了?我們的企業界,已經多久沒出重量級的風騷人物了?至於文化界,我認識的大多數朋友,很少有人在推動什麼大事。而青年人呢?聽說出國留學大家都興趣缺缺,辛勤創業更是能免則免。


這些現象,常讓我想起老朋友李敖(他也曾是我年輕時的啟蒙者)。他幾十年前就一直在抱怨「生不逢地」,說台灣這小島把他這一生「變小」了,連造反也只能反個小朝廷。過去我都拿他這話當玩笑;直到近幾年,看到周遭朋友們一個個「越變越小」(位子卻往往越爬越高),驚覺自己也在加速「變小」中,這才體會到李大師數十年來的心境。就因為李敖「豪氣」特別大,所以他才早別人數十年就發現台灣很容易把人「變小」。被「變小」了的人,當然沒什麼豪氣可言;一群沒豪氣的人聚集在一起,更不可能幹出什麼大事。難道這就是台灣未來的寫照?


仔細想來,台灣人的「沒豪氣」,好像也是近十餘年才日益顯著的現象。「沒豪氣」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某種程度上,甚至是社會發展成熟的指標之一。但沒豪氣的人生,一定不會淋漓盡致,相信大家都同意。


台灣人是如何變得沒豪氣的?原因自然不止一端,但依我的觀察,「鎖國」顯然是關鍵。自前總統李登輝施行「戒急用忍」以來,台灣進入「鎖國時代」近二十年,大家看到的,是少數企業失去投資機會、更多企業失去了市場機會;大家容易忽略的,則是許多人失去發展機會,並因此喪失了豪情壯志,最後把自己一生的成就貶低了,也把「台灣奇蹟」的價值一起貶低了。


台灣是個小地方,小地方的人要有豪氣,一定要胸懷世界、志在四方,一旦鎖國,則豪氣立即蕩然無存。照耶穌會的說法,也就是沒資格成為領袖。社會和個人一樣,缺乏領袖氣質,當然難成大業;大業不成,自然小鼻小眼,喜歡計較、吵鬧不休。


台灣雖然結束了「鎖國」,但「鎖國」所斲喪的豪情壯志卻沒復原。政府若不能設法恢復台灣人的豪氣,自己也沒好日子過。


                                                                                              / 摘自商周11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