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時,你多半會生氣、抱怨、傷心,怪罪另一個人或自責,但這麼做又有什麼用? 難道你看不出只有小孩才有這些舉動嗎? 事情如果不順利,成熟的人會觀察眼前的情況,看看自己能做什麼,然後就把不必要的東西放下了。其他的舉動都是 一種浪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認為我們內在工作的情況就像一所學校,而學校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不是一個托兒所。如果我們能了解托兒所和學校的不同,可能會更了解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事。托兒所是為幼童設立的,學校則不是。如果你去學校,卻把它當成了托兒所,你可能什麼也學不到,你只會變成老師眼中的麻煩人物。
托兒所裡的幼童是不需要照顧自己的,因為成年人會照顧這些孩子。成年人會提供孩子所需,並且保護和監護孩子,所以孩子不必為自己負責。在學校裡孩子則必須付出較多的責任。事實上,去學校要學習的事情之一就是負責任---為自己的學習負起更多的責任。老師給你一些訊息或指導,然後就得靠自己了。當然學生很可能會抱怨老師,也可能不喜歡數學或化學,然而這都是學校必修的課程。一旦決定上學,這些都是必須學習的事。
在我們這個學校裡,我們擁有的卻是成長( grow up )的機會;這個學校就是為了你的成長而設立的。社會上大部分的情況都像是托兒所,裡面有許多小孩。托兒所和一般社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是真正的托兒所,裡頭的孩子不會假冒成人;社會大眾卻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成人,但其實都是假冒成人的小孩。我們的內在 工作就是要認識長大成人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看成是小孩,否則他們永遠也長不大。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像個不想長大的小孩
你所有的問題會存在,顯然是因為你不願意長大,不想讓自己做個成年人;你只想繼續當個嬰兒,而這已經足以說明你所有的感覺了。譬如:人們時常對老師生氣,認為老師為他們付出的不夠,關懷的也不夠,這個模式就是一種嬰兒的舉動。他們會說,「你為什麼不為我多做一些?為什麼要這麼為難人?」其實他們真正的 意思是,「你不是個好媽咪!﹒」小嬰兒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母親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成年人是不會這麼思考的,成年人會捫心自間,「我如何能善加利用眼前 的情況?我能從其中學到什麼?」
內在工作是不容你抱怨的。抱怨又有什麼用?
抱怨是用來把媽咪綁住的。你向 媽咪抱怨,媽咪就會讓你舒服一點。成年以後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如果你對老師、對學校的作息,或是對停車的情況光火,你就是在期待媽咪能為你打理一切,讓情形變得舒服一點。可是你來這裡就是要學習做一名成人,這意味著你必須在這種情況下盡力而為。你來這裡並不是要得到什麼東西,而是為了長大成人。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人生的每一個範疇。
當你不如意時,你多半會生氣,抱 怨,傷心,怪罪另一個人或自責。但這麼做又有什麼用,難道你看不出來只有小孩才會有這些舉動嗎?如果事情不順利,成熟的人會觀察眼前的情況,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然後就把不必要的東西放下了。其他的舉動都是一種浪費。
我並不是在貶損你,我只是很了解大部分人的舉止都像幼童。我們這裡的目標就是要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並且要認清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像小孩,而我們的困境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我們想繼續當小孩,不想長大成人。你可能會認為小孩的生活是很棒的,只要玩耍就好,不必負任何責任。可是如果真的去觀察小孩,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並不值得羨慕。小孩必須仰賴大人;小孩沒有自由,毫無選擇。孩子的生活是非常受限的。大人就不同了。大人有自由,大人有選擇的自由。你不該渴望繼續當一名孩子,經常抱怨事情不如你的意,因為孩子沒有能力讓事情順他們的意。如果你想讓事情順自己的意,就必須長大成人,讓事情照著你的意思走。
成人能察覺宇宙運行的法則,小孩只會抱怨
讓我們更貼近地看一看我們在這裡的成長過程。我剛才說過,內在工作基本上就是學習如何長大成人的一個過程,它和變得更好或更完美無關。它和長大成人必備的條件有關。神經過敏的人就是一個孩子氣的人。精神病患則是像嬰兒一樣的人。健全的人才能稱為成人。
嬰兒和成人有什麼不同? 嬰兒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無法餵養和保護自己。父母必須為孩子做這些事,孩子長大之後也會為自己和他的小孩做這些事。成年人則是能夠為自己做這些事而不去期待別人的人。成年人能察覺眼前的真相,並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侷限,然後依照這份認識而行動。成年人是實事求是的,他知道眼前的情況可以給他什麼或不能給他什麼,他不會按照無意識裡的信念行事。
舉例而言,相信你的伴侶能帶給你某些東西---愛、安全感或自我價值---就是一種孩子氣的想法,因為很明顯地,對方無法也不可能給你這些東西。假設你的行為舉止像個小孩,你會一直認為對方應該給你一些東西。如果她不能,你就會生氣和抱怨。如果你是個成熟的人,那麼一開始就該知道對方能做到什麼程度。可是通常我們認不清對方的真相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意識裡的信念會把對方當成母親,延續童年時對母親的感覺和反應---想從她那裡得到一些東西,如果得不到,就會失望和生氣。成年人是沒有這些行為的。如果事情不如意,他會說:「噢!我明白了。讓我來做吧。」可是小嬰兒如果想要某個東西而母親沒有出現,他就會大哭大鬧。這就是大部分人會對伴侶做出的行為,不是嗎?
當你和男一個人產生關係時,並不是真的跟他產生了深刻的連結。你會不斷地把對方當成是你的父親和母親,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想繼續當嬰兒。你渴望對方是個成人,而你是個孩子。
審視一下你大部分時候的感覺,就能夠認清這一點了。你覺得每一個人都是成人,而自己只是小孩,所以你才會對某些事有所期待。如果不喜歡做某件事,你就會生氣,你渴望事情能順自己的意。你發現到處都是媽咪和爹地,你以為如果表現良好,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你們對內在工作也有這種感覺,以為自己如果下了內在功夫,就會變得可愛迷人,而不再是以往的那個小孩了。你希望媽咪和爹地看見你確實是個可愛的小孩,並且能好好地照顧你,只要一有需要,他們就會立刻撫慰你。這便是人們來這裡做內在工作的主要原因。他們以為來這裡可以變成一個成功的小孩,「如果我能了解得更多,心量更擴大,人們就會認為我是一個很棒的人,而想待在我身邊為我做事,滿足我的需求。」我們無法認清事實,只因為我們不想長大。我們的無意識就是孩子的無意識。你現在還是以一歲大的小孩的眼光在看事情。
長大成人意味著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從沒有覺知變成有覺有知,同時也意味著有能力認清事情的真相。如果能認清事情的真相,你會發現某些事還是必須去做的。有些事你可以從外在的現實中獲得,有些則不能。宇宙的運作有它基本的法則,成年人能察覺這些基本法則,並且能依此行事,不像小孩只會自保和抱怨。當雨落下時,它是朝下的,如果你想要雨朝上,你就會對它朝下這件事大哭大鬧,但不管你哭得多凶,雨還是繼續往下落。
人們以為情緒上的依賴就是愛
一個還未長大的人,通常會無意識地將別人視為行走的乳房。
大多數人都會把其他人看成是來來去去的乳房,然後在心裡想著: 「它們大不大? 裡面有沒有東西? 我能不能得到它們? 裡面的乳汁是適合我的,還是會讓我胃痛?」這難道不是我們看待別人的方式嗎? 或者我們會擔憂:「這對乳房是不是太大了點? 乳汁太多了? 我會不會淹死或透不過氣來?」事情會變得更複雜,是因為別人也以同樣的眼光在看你。那就像是兩對乳房在彼此檢視,看看對方的乳頭在哪裡。
從某個角度來看,一般所謂的「成年生活」只是第二個嬰兒期罷了。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滋養、照顧、保護、釋放壓力以及慰藉,都是由父母提供的---尤其是母親。隨著人格的發展,孩子會逐漸脫離母親而獨立,但這件事必須藉由將母親內攝到心中,重新創造出一個母親,才能真的達成。你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母親,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你仍然是個嬰兒,母親仍然跟著你,而你也認為自己還需要她。你是多麼不想失去她,多麼害怕分離,內心深處你仍然認為自己需要母親的陪伴。
然而你心中的母親並不是一個實質的東西;她已經變成你無意識裡的一種情緒了。你的行為像她,你一直在尋找的人也像她,你的感覺跟她的感覺是一樣的。你會尋找一個和她對待你的方式一樣的人,藉由這些方式,你永遠有母親的陪伴。成年人的自我或人格其實就是個嬰兒,不過現在母親已經換成了不同的樣貌。即使是那些不認為自己需要母親的人,那些與母親有負面經驗的人,仍然在無意識地尋找一個負向的母親,雖然與他們意識到的感覺剛好相反。母親仍然是原先的那個母親,你只是把她的形象向外投射,希望找到的對象能跟她一樣。或者你期待有某個人能為你做盡母親為你做的事,此外你也可能向社會尋求安全感、慰藉及生活所需。
因此在情緒上,人格繼續和母親維持著共生關係。在生理上我們是長大了,但情緒上還沒有。我們繼續無意識地相信自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獨立自主,以為自己仍然得仰賴別人才能獲得愛、贊同、認可、滋養、連結和快樂。大部分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除非擁有一個伴侶或至少有個愛人,否則你怎麼可能變成有事業、有美好生活的成人?」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他們從不去質疑這個想法,只是一昧地認為自己需要愛。沒錯,他們確實需要,不過這只是他們人格的想法,一種透過情緒上的依賴而產生的想法,可是人們卻稱之為愛。
即使你是獨身的,既沒有婚姻,也沒有一份關係,更不屬於任何團體,你仍然和母親相連---你內在的母親,你和那個不斷在鞭答你的「超我」一直是相連的。但超我為什麼會鞭答你?因為它使你覺得母親還在你身邊。小的時候,母親永遠在批評你,因此每一回你感覺自己像個小孩時,內在的母親就會冒出來鞭答你,那時你就覺得安全了。你可能會抱怨,可是你仍然感到安全。
學習如何為自己提供情感所需,如何愛自己
一般的學校往往以非常實際的方式幫你長大成人。
你學會記住各種的資訊,也學會了各種謀生的技巧,並總是照著老師教導的方式行事。一般的學校不會教你在心理上如何變得成熟,但是在我們這個學校裡你有許多機會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成長,在情感層面逐漸變得成熟,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你要學習如何為自己提供情感所需,你要學習如何給自己愛、慈悲、贊同、認可、支持及力量。你不再認為 自己必須從外面獲得這些東西。
大部分的人如果無法從外面得到愛,都會抱怨、抗議和痛苦,但成人是不抱怨的。一個在情感上臻於成熟的人會從內心取得對自己的愛,而不再無意識地認為得不到愛就會死。你可能以為這意昧著成人就是孤立的,無法與人產生關係的,然而 這還是一種孩子式的恐懼。只有孩子會認為,「我會變得孤單一人,這多麼恐怖啊!」成人是不怕獨立或孤獨的。成人知道他可以選擇獨立或是與別人生活在一起。
在成長的過程裡,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再需要你的母親或父親,不再需要內在或外在的母親。在消融內在母親的過程裡你不能再害怕自己得不到支持、保護、慰藉或滋養。你必須認清你的內心自然會有這些能力,取代母親的就是你的本體。變成一個成人就是去發現、整合以及發展出你的本體。本體就是你,它不是你從母親那裡學到的某種東西。它不要求你像母親一樣,也不要求你跟超我相連,你只要做真正的自己就夠了。然後你自然會得到童年時母親給過你的東西:愛、慈悲、支持、智慧、知覺、保護、快樂、滿足、自由。本體能帶給你這所有的東西,因為本體就是支持,就是力量,就是智慧。
如果你向別人要求這些東西,就是咎由自取。你取得的是什麼呢?心理上的嬰兒狀態。每個人都是匱乏飢渴的,心理上總是貧窮、軟弱、缺乏覺知。你從外面得來的往往是挫敗、痛苦和失望,只有回到本體,才能發現真正的愛、支持、知覺、智慧、力量和保護;這些東西以十分單純的方式存在於本體之中。如果你轉向外在的世界,得到的只會是痛苦,但如果轉向本體,你就會發現你想要的東西。你會發現自己的本質,而它就是你想從外面得到的那些東西的源頭。所以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去學習最基本的自然律,學會逐漸趨近於它,直到你徹底而完整地變成你的本體,並且認清它就是你所追求的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所有的宗教和修行途徑都強調向內觀察。
「看進自己的內心」,他們說。「認識自己」並不是一種道德或宗教訓誡;它指的是如實看見事情的真相。看進內心並不代表你會變得良善,這只是事情運作的唯一法則罷了。它 是最實際的一件事。我已經在這個議題上探討許多次了。當我談到心輪時,我說過 重點就在向內觀察或向外求取。如果你把注意力轉向外在,不但會得到外在的東西,而且這個向外的活動會立刻把內心的門關上。但如果你轉向內在,轉向本體,心輪就會打開。這便是心的基本定律。
轉向內在的兩種途徑
這個原則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有神論的途徑,二是非有神論的途徑。西方所採取的是有神論的途徑,譬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都是環繞著某個「神」或「上帝」而形成的宗教。這些傳統主張,如果你向「神」看齊,你就會上天堂,如果向別的東西看齊,你就會下地獄。你必須具備絕對的信心、絕對的順服心、絕對的開放性,以及徹底向「神」看齊的精神。這其實是朝向本體的一種內在活動,因為「上帝」即是我們的本體、本體之中的本質以及本體的源頭。因此,你如果把注意力調向本體,就會進入心的次元,也就是上天堂了。但如果你注意別的東西,就會得到我們所謂的「假寶石」---人格---以及如地獄般的痛苦和不幸。
非有神論的傳統---譬如佛家與道家---並不假設有一個「神」的存在。佛家時常提到四聖諦。第一聖諦是苦諦,它就是人格的本質,第二聖諦指的是苦的起因源自於慾望,第三聖諦指出苦是有出路的,第四聖諦便是解脫道。因此先有苦,再找出苦的因是慾望,然後看見熄滅慾望是有可能的,最後要認清的則是解脫慾望的那條道路。慾望指的就是向外求取,我們總是在向外追求一些東西,慾望的熄滅則是一種向內的活動。
有神論的途徑強調的是情感,其他像佛法這類的途徑則是一種理智的洞觀。它們基本上是相同的東西。
長大成人就是要學會這個基本真理,接受它,並且照著它去做。你可以大哭大鬧地責怪別人沒有滿足你的願望,但如果你能堅持內在工作,你就會親眼看見這個真相。在過程中你還是會抗議,會以各種方式來抗拒,不論是粗糙的或微細的,直接的或不直接的。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放棄孩子般的態度,會令你生出許多恐懼,因為你可能會認為你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以為除了向外求取就沒有別的路了。
但長大成人還是有可能的。然而什麼是「成人」?你心目中的成人只是一個可以照顧你的人罷了,可是為什麼你不認為你能照顧自己? 而認定這是父母該做的事;為什麼你不認為自己也能做得到? 原因是你仍然想繼續當嬰兒,緊抓著心中的父母不放。一旦真的願意成長,本體就會變成你的父親和母親。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你必須看透自己是在假扮成人。
看透了那些虛飾之後,你就必須面對你的那些孩子氣的心理活動了。你必須去觀察、經驗、面對和了解自己的渺小、匿乏、恐懼、不妥當,以及你所認為的不妥當究竟是什麼東西。這些不妥當和匱乏的信念,會使你產生一種不滿足的感覺。
有時你會覺得挫敗和失望,只因為我沒有扮演好你的媽咪或爹地的角色,這是你們必須了解的一件事。如果我一直扮演你們的媽咪和爹地,你們就會繼續停留在嬰兒狀態。我們這個學校的目的不是要照顧你或讓你覺得舒服一點,我們在這裡是要學習做成人,學會照顧我們自己。
摘自「鑽石途徑」/ 阿瑪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0626【映見領袖成長學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