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要怎麼修】       / 林常青Frank

〈道也,知修悟持成〉

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中國數千年來凡是有識之士無不奉之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最高指導原則。

「修行」是佛家的詞彙,在中國傳統慣用的是「修道」。

中國人常說的「修身養性」,其中的「性」字指的就是一個人的「內在之道」,在這裡會用個「養」字,也是很有特別的用意,就是要我們懂得好好去「養護」它的意思。

換句話說,修身的目的不止為了是作為成就、長壽健康,還有「怡情養性」的作用,而能用得出這個詞句的原創者顯然已經深得「開悟的箇中滋味」才會有這番非凡的見地。也就是說,不管是修身也好,修心也罷,都該以「養性」為準。

養性,就是「養好你的靈性」,也就是最終「修道」。

然而,這「道」要怎麼修呢?

中國的文化裡有這麼一句「知始本末,則近道矣。」意思是說 凡事能得知其運行的起頭,過程和結果,那就很接近於道了。

我發現在修道的路上,這句「知始本末」還是適用的,它就是「知、修、悟、持、成」的五個階段。

〈知道〉

如果連「道」是什麼都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那我們在修什麼?

說個讓你不得不佩服的故事:知道,這兩個字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用上,卻很少人得知它的原由。

那是我們的祖先,把他們所有發現中,最重要的寶貝「道」偷偷的暗崁於語言文字裡,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在生活上習以為常。

如此一來,那怕後代子孫一時沒有覺察也不之於失傳啦,這就是中國文化智慧之深遠啊!要不,曉得、明白、了解等詞彙就可替代了,你說是嗎?

所以,修道的首要在「知道」,即「對道的正確認知」。

如果認知不正確,只會讓你越修越偏,越偏越遠離了「道」,修到最後到底修到哪裡也不知道,就算不危險也是一場冤枉。

要想清楚「道」是什麼莫過於 老子的《道德經》和般若級的《佛經》,前者談的是「外在的道」,後者談的是「內在的道」,一旦兩相會通就八九不離十了,也只有到了此刻你我的修行才會「有準」。

許多人連「道」是什麼都不清不楚,就說我在修行我在修道,那叫盲修瞎練,是不會有功的。

當然,一般人的業力障礙都太重了,光靠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閱讀這般深奧的經典是很難得到「正解」的,最好能有大善知識從旁指點,那就是莫大的幸運了。

要知道,其中的細微之處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所以禪門的祖師才一在提醒「認知即一切,起點即終點」,不可不慎也。

所以,在〈知道〉第一階段的結論是:首要對「道」要有「正確的認知」。也就是透過學習承傳前人的智慧心得,省卻自己冤枉的摸索時間。

〈修道〉

我們曾經說過「道,不用你去修,它完美得很。」

該修正的是我們的身心,也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觀念和思想。

記得 淨空法師曾經講過一句很傳神的話說:「假如連想都想錯了,又怎麼可能做得對呢?」是的,身體只是個工具,支配它的是我們的思想和觀念。

佛家說人有見與思兩種疑惑,「見」是成見,「思」是思想。

「見惑」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存於腦。

「思惑」有五種:「貪、瞋、癡、慢、疑」存於心。

人,只要「見思兩惑」猶存,他的行住坐臥的生活習慣是不可能正確的,所以修身的關鍵在修心。這「見思兩惑」也是人生所有問題與煩惱的根源。

然而,不論是修身還是修心,最終都是要活出我們的「靈性」以吻合於「大道」為準。

所以,在〈修道〉第二階段的結論是:對道有了正確認知後,就該以「道」為準來修正我們的「身、心、腦」,其目的是為了下一階段的體證「悟道」。

〈悟道〉

「悟道」是佛家用語,道家叫「得道」,兩者本義無異。

我個人較偏好「悟道」一詞,因為一來「道本空性」,二來因為悟道有「吾心即道」的意思;至於「得」字,似乎總有要獲得個什麼具體的東西似的,其字意有教人想偏的成分。

佛陀在《金剛經》中說「我於 燃燈佛前,於法毫無所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而 老子《道得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或「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等在在說明了得道,就是得個「空」。

好,不管是得道還是悟道,他們「到底體認了什麼」?

原來他們所體認到的是,在人心最深處的「靈性」原來和外在的「大道」是同一空性能量,彼此是相通的。

那是一種「哦,原來如此!」的驀然「發現」,是一種從未得見的驚然的發現,是一種由你親自「體認親證」的發現才算。

這裡務必注意:若是因為別人告訴你,或是看了某本書而知道的,不算;除非你是循著對方的指引,而「親自體證」才是。否則,那叫「識心」,不是「真心」。

這很難,就像若非借助鏡子,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長成什麼樣子一樣。但,一旦清楚,那就是你我的「本來面目」了。

悟道,就結了嗎?一切都OK了嗎?

答案是:NO

還早呢,在求道的歷程上它只是個「中點站」,或說是你在體道之後的「一個新起點」,一個是你真正邁向於道的起點。

所以,在〈悟道〉第三階段的結論是:它只是求道歷程的「中點」,一個終於真正的明白何謂「心智/心靈」的差別的點。但是,從此以後你就真正開始走向「與道合一」或「身心靈合一」的一個全新的奮鬥歷程,即 基督所謂的「重生」的開始。

〈持道〉

「持道」的關鍵在於你我是否能做到「持恆不墜」,這很難的!

多難,這是一項斜坡推車、逆水行舟的功夫。要不相信,你可以去問問任何一個你心目中所敬佩的大德。

這是因為我們身心的「餘業」還在,「悟」是你終於體認到了「什麼是真實的你、什麼事道」,但並不表示你過去身心所有的壞習慣就能一夕全消,這是我們「內在的業力」關係;「外在的業力」也一樣,就像一個剛出獄的重刑犯,儘管他是真的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了,但熟知他過去的人還是會心有芥蒂的,這就是業力的可怕。

但,一旦你對「道」真的有所體悟,它是會有一些很微妙的效應出現,就像你珍貴得要死的琉璃竟忽然發現「它不是鑽石」,又像把你嚇得要死的景象「竟然是個夢」,你的人生觀會從此有重大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面對未來你不再像以往般的絕對,一定要或非怎樣不可等等,你會更柔軟,更多出一些空間去接納眼前的一切,不論好壞。你會放得下,也會提得起一些原本被你認為不可能的東西,這就是「開悟」的酷與珍貴的地方。

「悟道」是你生命的重生,「持道」才是你重生之後這個靈魂的一大考驗。

因為你不知道而做不到,還情有可原,頂多只算是無知吧了;但,知道卻做不到,那才是真正的罪過,這也是何以大德們都會律己甚嚴的原因。因為此刻之後,有罪無罪的審判者已經不在外面,而是你自己的「清楚明白」

「持道」,是一條漫長的路,千百年來考煞了多少修行人,但奇怪的是,深得箇中滋味的人都甘之如飴。無它,因為這是唯一的路,唯一的「成道」之路。

達摩祖師的〈四行觀〉隨緣行、報怨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就是要留給這個階段的人所要依循的法門。

所以,在〈持道〉第四階段的結論是:已好不容易被你發現的「真我靈性」要如何能持恆不墜,讓你「有意識的臨在」能習以為常,並藉此來「轉化自己的習性舊業」直到純淨無染為止,至此就「成道」了。

〈成道〉

「成道」做什麼?

做,另外一個 佛陀、老子、基督

為什麼?

不為什麼,那是每一個不死的靈魂任誰也無法逃脫的必經之路

一條要完善自己最終的必經之路

也是 佛陀、老子、耶穌基督唯一想要傳給世人的教義

別問了,若不想再生生世世輪迴犯蠢,就趕快「上道」吧!

/ 林常青Frank10704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rrorsee 的頭像
    mirrorsee

    【映見】領袖問題處理研究中心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