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很多,做到很少/ 林常青Frank

 

「知道的很多,但,做到的很少!」

因這句話而受挫的人還滿多的,起碼看到我的好些學生都深受其擾。尤其在現今的資訊和講求功利的時代,嚴然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失落心情。

 

使我不得不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實存」,還是源自於我們心理反射的「錯覺」?最後發現兩者都有,它既是實存,也是錯覺。

 

「知道的很多,但,做到的很少!」

這是「人生的本然」,任憑誰都無法例外。不信,你可以去問問任何一個有大成就的人,想必它的心情,答案還是依樣。這,就是「實存」。

 

反倒是我們常因心情的關係,而「錯把正常當反常」,給自己徒增困擾。就像我們老以為人生的「成功」是正常一樣,而常把自己的心情給搞壞了。殊不知「失敗」才是人生放諸四海皆準,大數法則的常道。

 

釐清以上的「實存」與「錯覺」固然重要,但思索的同時也令我發現「知道」與「做到」還有其中的一些微妙關係: 

l  「知道比做到的多」是一種「實存現象」

首要確認的是,因為人對訊息的「感知」來自四面八方,是不受時空限制的;而「作為」卻恰恰相反,全在時空的許多條件限制之內。

這是一種實存現象,任憑誰都一樣。所以,人永遠都是「知道比做到的多」。清楚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有錯覺的無謂感傷了。

 

l  「知道,就能做到」那會是個什麼世界?

倘若人人都「只要知道就能做到」,那將會是個什麼世界?

那是「神」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一個沒有供需,只要使用「意念」就能自給自足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個體的努力奮鬥,成就榮耀,快樂滿足.....等等還有意義嗎?

沒有了,人生的樂趣,也因此而不蕩然無存!

其實,正是因為有我們做不到的地方,才有別人提供服務的機會;也因為有別人做不到的地方,才讓我們的貢獻顯得有意義。人類,就是這麼一個相互依存的社會,所以別太拘泥於我們做不到的心情,反倒該多問一下:我們「知道又能做到的,有意義的」貢獻是什麼?

 

l  任何成事都要有「內因」和「外緣」

不管我們所「做到」的成就是大是小,都一定會有它「因緣匹配」的關係,即我們常講的「內因」和「外緣」。

內因,就是我們自己本身所具備的「能力、知識,和意願」;外緣,則是我們常說的「機會」。

這四個要素,缺一都不會有成,也因為有此難度,所以也會讓人永遠都有「知道比做到的多」的心理難堪。

 

l  如何縮短「知道」與「做到」的距離

知道與做到之間,確實存在了一段很長的距離。這個距離的空缺我把它統稱為「了解」,少了這份了解,是永遠都不可能做得到的。至於要了解什麼,可從以下的兩個角度來看:

  1. 「內因外緣」:即以上所提的「能力、知識、意願,和機會」缺一不可。
  2. 不妨以「真、切、篤、實」這四個字去扣問一下我們的「內因外緣」:

    這個「機會」是「真」的嗎,還是自以為是?
    我的「意願」夠嗎,此事和我的「切」身關係,我會不惜代價嗎?
    我具備這個「能力」嗎,憑什麼這般「篤」定?
    我的「知識」夠扎「實」嗎,還是一知半解而已?

 

l  「硬實力」+「軟實力」=「柔實力」

我們被社會同化得「太功利」了,常把一時用不到或非自己所關注的知識與資訊都給錯過,殊不知並非所有的「知道」全都是要用來供給產出的「實用知識」;

真實的人生,「受用知識」反而佔據了人生的絕大部分,如一個人的修為,生活的涵養、審美觀,和藝術的鑑賞力等....都和我們人生的幸福息息相關。其實裡頭就深藏著許多點點滴滴的實用知識,只是我們太過於聚焦工作上的產出而把它們給疏忽了。

或可說,實用是與作為的「成功」有關,而受用卻與生活的「幸福」相連。但若想讓成就更上層樓,則受用的「涵養與鑑賞力」才是突破與創造性的關鍵。

以 賈伯斯為例,他真正的「硬實力」不是科技上的專業技術,而是他個人在專業上超強的「整合的能力」,但如果少了他那分高超的「軟實力」搭配,也產出不了這般有魅力的蘋果。這分軟實力,就是綜合他所有人生涵養的「鑑賞力」。

回頭看來,他那種雅痞式的生活,自由任性,放蕩不羈,和不計一切代價的唯美,藝術,禪修功夫.....等等,不正是他儲蓄軟實力的泉源,而這點點滴滴的知道,在當時看來,是真的一點都不實用。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具體有形的東西之所以方便實用,那是因為有無形的空間在成就了它的作用。

孔子也說過:「君子不器。」人是一個鮮活的靈魂,是不該自貶物化,或為物所拘的。

是以,不妨將心量放寬些,我們可以把實用知識看做「硬實力」,受用知識等同「軟實力」,如此軟硬兼備,調適得當,才會產生出時下最風尚的「柔實力」,也就是俗稱的「魅力」。

 

l  心,別太急?

現代人,要不心急,還真難!

金城武的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

這是一則,非常貼合時勢潮流的廣告文案。

現今的世界真的變化太快了,不論是訊流還是物流,還是環境情勢的變遷都十倍速於我們父母的一代,下一代還會更快。

想必「心的修練」勢必成為下一波的潮流,亦將是我們下一代最嚴峻的功課於考驗。

心若不慢,就會被意念帶著跑,而意念又很容易受外界的刺激,波動不已。一顆波動的心,如何得安,心若不安,還能做什麼呢?

 

l  我「人生的使命」是什麼?

這真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也不是光靠想就會有答案的問題,但若真能答得出來,我敢保證,你的心就「安」了。

雖說不容易回答,但卻是每一個人都得認真思考、沉澱很深的一件人生大事。否則,不只心不能安,生活也一定很沒效率,心裡也過得不踏實。

然而,「我的使命」是什麼?還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告訴我,除非我甘願接受。但,這個人存在嗎?而我做得到嗎?

讓我們先回到前述所言,人的作為成就必得要有內因外緣的四大素「能力、知識、意願,和機會」,如果能循著這四大要素深入探究,你必會發現其中還有蘊含著自己先天的「個性」,後天的「價值觀」,和社會「時代背景的需求」等等因素錯綜複雜的滲藏在內。

要去了解這些因素,都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功課,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功課,全都得要靠自己全盤了解後,才能找得出自己的「人生使命」。

顯然這絕非輕而易舉的事,要不,何以連這麼聰明,偉大的 孔子也得要「五十,才能知天命」。

所以,個人的「使命」絕非光靠想,用猜的,或技術上的推測就可以找得出來的東西,而是要透過不斷的,開創性的學習,體驗,思考,沉澱......之後的「發現」,是由自己發現的,才是。

果真的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心就安了,至於「知道與做到」的問題也就微不足道的煙消雲散了。而隨後,才有「耳順」與「從心所欲」的日子。要做得到這個境界,難,很難,非常難,就讓我們彼此相勉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rrorsee 的頭像
    mirrorsee

    【映見】領袖問題處理研究中心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