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與修煉】
在網路科技的發展下,任何一個社會其文化發展的多元性已是一個無可逆轉的趨勢,且還會日趨細微。屆時無論是個人或組織,如想有效整合這般多元的文化,勢必有賴一番「深度的學習與修煉」,隨著時勢的推移亦將益加迫切。
談到深度學習,讓我想到去年1011201在部落格上所舖的一篇文章:《來到【映見】,該求什麼?》茲將原文重登如下:
「無所求」,那是一種人生至高無上的修為境界
是理想,很渴望,但畢竟你我都還在路上
在這過程中,清楚我們要求的是什麼,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
前天是《當下讀經班》的第四堂課
和往前常一樣,我都習慣在正式上課前提出一些問題來讓大家思考調頻
這次的題目是:「來到【映見】,求什麼?」
我說,這真是一個很值得大家來探討的話題,
各自不妨分享一個,你來到【映見】自己最想求的是什麼?
一巡下來,其中有兩個要求的是智慧、兩個求自在、有求心安、也有求安心的
還有個九年的學員說自己在初到時是「一無所求」,到現在是「什麼都想要」
我說,真不錯,總算沒有人說是來求「答案」的!
在座的各位和【映見】所結的緣有不到半年的、一年的、三年、五年、七八年的,甚至超過十年的都有,大夥對這個地方都相當熟識了。
現在,若以你個人親自的經驗來說,你認為「來到【映見】,最該求的是什麼?」
記得 彼得.杜拉克的一句名言:「我現在最該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這也是我最喜歡和學員們勉勵的話
「想做」和「該做」是兩回事,只有做了該做的事才會有好的結果
要記得,我們要的是「成事」,是要成就一檔事,而不是做事
事是永遠都做不完的,不懂得分辨,那就會被事情帶著跑,最後只有一事無成
同樣的道理,「想求」和「該求」又是兩回事
到了寶地,抱了一堆彩色的石頭回家,面對現場的鑽石卻視而不見
更離譜的是跑到一流的西餐廳去點中餐了
我也來說說我所認識的【映見】
我覺得來到這最該求的有三件事,是「發現、修正、指引」
發現,是我們常提醒大家的事,只有「發現」才是最珍貴的收益
也是最自然,又最不費力的成長和改變
在這也一再的強調修行的重要,沒有修行的學習,那是一種無效的學習
如有察覺到任何不妥,就趕緊去「修正」它
若不修正,你就會繼續沿著既有的偏差往下走
起初那怕只有偏差2、3度,後面就可觀了
聰明的你,要懂得善用【映見】來修正自己
要不,若要等到讓外在的實務來修理你時,那代價可就大了
「指引」那是一種訊息的啟發,指示我們該往什麼方向去努力、探究
有了正確的方向,可以讓我們回避掉許多無謂摸索的冤枉路
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些指引,卻不懂得珍惜往下努力,豈不可惜,怎會有好結果呢!
聰明人是會把該做的先做好,而不會一昧的將心掛在結果上
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禪宗也有一句「掘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
朋友,來到【映見】,最該求的就是這種可以讓你水到渠成的東西吧。
Ø 了解、了解、再了解
凡到【映見】來的學員我都會一再告知「在這學到的東西,千萬不要急著拿去用。你只要不斷的深入“了解、了解,再了解”就好,直到你不知不覺的用出來才不會有後遺症,也才算真正的學到。」剛開始很多人都不能適應,更難以理解何以我們會主張和外界的急著鼓勵“學以致用”恰恰相反。直到後來都一一發生效應後,才深深感受到這個法門之不可思議力量。這也是深度學習的一種自然成效之一。
另一方面的深度學習成效是有關“習慣的改變”,坊間同業多以技巧性的對治方式在技術上的不斷操練為主,這種轉換替代的方式往往須要長時間有恆心的操練才能成功(就算成功,其成就的深度連繫也會有限,同時未必就是你要的適切習慣),因而多半都會半途而廢。
而在【映見】還是只會鼓勵你不斷的去「了解、了解,再了解」的深入就好,直到你真的透徹了解為止。在這深入了解的過程中,自然會有所“指引”的訊息讓你去“發現”和作“修正”,那些你不想要的壞習慣自然就會被化解而放下,而此時所形成的新習慣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習慣,是一種讓你無須費力就可以恆久持續下去的習慣。
其實深度學習亦可以稱作“有機式的學習”,藉由「深入了解」來搞清楚其中的深度因果關係,以及其相連脈絡。從深度中去自我檢視,如有發現自己的認知若有不當,則即時去給予修正,其過程也是一種深度的修行。因此,在【映見】針對領袖的教學模式,是把「學習與修行」一起寄放在深度中去同步完成的。
Ø圓融決策來自深度思考
不論事業或人生的成就,其成果實是一連串決策的累積而來。決策,若是井然有序、方向一致,自然累積可觀;倘若相互衝突矛盾,也自然內耗消抵了。
一個缺乏深度學習的人,其思考的深度也必然有限,而一個沒有深度思考的領袖就不可能有大度圓融的決策,這樣的思想是不會有力量呢。
「深度學習」是學習上的一種形式,簡單的說就是對我們身邊的所有人、事、物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在過程上儘管有找到初步的答案也不輕易論斷,依然持續不斷的深入探索研究,直到找出它最單純的本質和源頭為止。
這是須要非常有耐性的人才適合採取的一種學習形式,而大多數的人一遇到問題都會急著找答案來填,只因問題的空缺會使他心有不安和焦慮。然而,心裡的空缺一旦填上,那份持續探索追究的動能也就息了。這也是我們何以把適合這種學習形式的對象定位為「領袖」的原因所在,因為只有真正的領袖才有可能這般的耐得住性子。(領袖的定義: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循著這樣的方式不斷深入下去,過程必定會針對我們生存周遭的人、事、物經歷一番自問自答式的反省與檢討。個人的成長與改變,就在這不斷自我問答的修正過程來進行。這種改變,看似緩慢循進,卻是最穩健、最有效的「有機式成長」。
Ø 我是誰?一個深度學修的核心課題
隨著不斷深入的進程,你遲早必定會遇到一個「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這是個屬於人類千古長存的問題,也是任憑任何一個作為人類個體的我們,最終都無法閃躲的核心課題。少了它,就會失去我們生命存在的主體性,果真如此,則儘管你對身邊的人事物知道得再多,也不會增長你絲毫的「智慧」。因為智慧的火花,勢必得靠主體與客體的兩隻手才能拍得出來。而沒有智慧的領袖,不論你擁有再高或再多的外在成就,還是談不上真正的成功與幸福。
然而,要了解「自我」並將其征服,那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古有名訓:「能征服天下的稱英雄,能征服自我的才叫強者。」因為那需要一番非比尋常的勇氣和毅力才能辦到。而如果,還要從重重的自我當中去焠煉出「真正的自己」,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要找出「真我」,可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所夢寐以求的無上智慧。這是個極艱難的工作,也是一個人的潛能有機會得以極致輸出的關鍵核心。
一旦我們針對個別客觀的人、事、物,和主體的自我,經歷一番深度反思後,進一步也自然會觸及我們賴以營生的家庭、團體、社會、國家,甚至於地球等「環境關係」的問題對話。
找到了「真我」,再歷經一番由內而外的一圈又一圈的主客對話,才是你第一次真正全然看清自己存在於這個社會的真實樣子。此刻的你,對於什麼是你的能與不能,什麼是你該與不該的事也就了然於胸,而所謂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唯有到了此刻才能算是一個新的開始。
/ 1020823 Fran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