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老子道德經》】71-81

 

第七十一章【正因害怕,所以不犯】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對道已經完全了然,卻大智若愚,表現出好像並不了解一樣,這是最高明的修為;相反的,根本不了解大道,卻還要自我炫耀,表現得好像完全了解一樣,這才是最大的毛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之所以沒有這個毛病,是因為他很害怕這個毛病。正因為他很害怕這個毛病,所以沒有這個毛病。

 

〔名詞解釋〕:

:只知「道」的意思。上:高明,上等的德行。病:毛病,缺失。病病:前為動詞,後為名詞。夫唯:正因為,或就是唯有的意思。

 

〔前輩的觀點〕:

  • 「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也;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也。」/ 河上公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在第五十章說:一個真正善於攝生的人,是在「入無死地」也。而此章的「病病」正是可讓聖人迴避死地的地方。

 

 

第七十二章【一旦民不怕死,就麻煩大了】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倘若靠苛政暴刑的威迫來治理人民,一旦人民不再怕威迫時,就會有更大的威迫降臨到統治者頭上。

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不壓,是以不厭。

所以治國者不要去脅迫人民的生存,不要去壓榨人民的生活。正因為執政者不壓榨不脅迫人民,人民才會推載而不厭棄他。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所以,有大智慧的聖者自知位居萬民之上,因而更退讓謙下而不自我炫耀,更懂得愛惜自己而不自以為貴。這就是何以作這樣取捨的原因。

 

〔名詞解釋〕:

:威迫,指苛政暴刑。大威:大的威迫。狎:狹迫,有束縛脅迫之意。壓:壓榨。

 

〔常青Frank之觀點〕:

  • 此章是要勸勉領導者,非但嚴刑峻法不可取,一旦過頭到民無所畏時,還會給自己引來大禍。同時點出人民所在意的,也不過「安居樂業」而已。

 

 

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勇於「逞強好勝」的人,則不得其死;勇於「表現柔弱」的人,則能保全其身。這兩者同樣是勇氣,但勇於柔弱則有利,勇於逞強則有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上天之所以厭惡「勇於敢」的人,是因為他「表現剛強」,這個道理又有誰能知道呢?自然之道,總是在「不爭中才能有圓滿的勝利,在不言中才能有圓滿的回應,在沒有召喚之下卻反而歸來了。」

所以,人也要像天一樣的坦蕩無私,才能有圓滿的策劃。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之道,好比一張天網,是很寬廣的,雖然看似稀疏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逃脫的。

 

〔名詞解釋〕:

:堅強。不敢:柔弱。善:圓滿之意。不召而自來:是因為「謙卑處下」的關係。恢恢:寬廣。

 

〔常青Frank之觀點〕:

  • 生活上常聽到的一句話,叫作「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不就因為人的私心在作祟嗎?所以 老子才說「坦然而善謀」。
  • 道家的精神,是極其講究圓滿的,如能心如天網無所不包,則疏而不漏矣。

 

 

第七十四章【別搶上帝的工作】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人民已飽受苛政的逼迫到不怕死的地步,你又怎能以死來恫嚇他們呢?假使人民是怕死的話,只要有作姦犯法的,我就抓來殺掉,有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ㄓㄨㄛˇ。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天地間冥冥中,一直有專司殺生的來處理殺生的事,不須人來代勞於祂。若企圖代替這位專司殺生的來行使生殺的工作,就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代替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

 

〔名詞解釋〕:

:邪也。執:拘捕。司殺者:專管殺生工作的,此指天道。大匠:高明的木匠。斵:砍、削。

 

〔常青Frank之觀點〕:

  • 常言道:「惡人自有惡人磨」,「天道無親」自然運行,凡不符合於道的法則者,就自然會被祂給淘汰。但人性狂妄,常自以為是的要替天行道。所以 老子才說:「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換句話說,人啊,別狂妄到要去搶走上帝的工作,要各安其分才是。

 

 

第七十五章【人民饑餓,是因為賦稅太重】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民之所以飢餓,是因為在上位者聚斂太多,弄得人民不能自給所以才會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在上位者「多事妄作」,弄得人民無所適從所以才會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民之所以輕死,是因為在上位者「追求自奉過奢」,弄得人民不堪需索所以才會輕死。因此只有在上位者能「恬淡無欲,清靜無為」,比起「靠壓榨人民而來的過厚自奉」,實在好太多了。

 

〔名詞解釋〕:

:吞吃。有為:人為妄作。求生之厚:追求自奉過奢之意。貴生:即重視生命而厚養之。

 

〔前輩的觀點〕:

  • 「無以生為」:不以生為事,及不貴生。以生為,則「心使氣」,名為貴生,實為傷生。

 

〔常青Frank之觀點〕:

  • 在老子眼裡,人民之所以會 挨餓,難治,甚至輕死,都是在上位者的「私心自厚」及「人為妄作」的關係。一旦人民受不了時,就會有反撲的「大威至矣!(72)」這實在是對上位者一個很好的警訓也。

 

 

第七十六章【較之堅強,柔者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為僵硬了。草木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脆弱的,死後就變為乾硬了。所以凡是堅強的,都是屬於「走向死路的一方」;凡是柔弱的,都是屬於「走向活路的一方」。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因此,兵勢強盛,則易恃強而驕,反而不能取勝。樹木強大,則為工匠所需,反遭「砍伐」。由此可知,凡是強大的都位居下勢,反而柔弱的處於上勢。

 

〔前輩的觀點〕:

  • 「柔脆」、「枯槁」皆指草木的形質。為草木生時柔軟脆弱,死後則變為枯槁堅硬。
  •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謂兵勢強盛,則易恃強而驕,反而不能取勝。樹木強大,則為工匠所需,反遭砍伐。 / 余培林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說,只要從萬物的「形質」來看,就可斷其生死成敗了。這是一個兼顧了「內、外」,很圓融的角度。

 

 

第七十七章【唯聖人,能有餘以奉天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道的自然法則,不就像「張開弓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長了,就把它去掉;弦短了,就把它補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法則,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間的道卻不這樣,因為私慾,所以往往是剝奪不足的,來供給有餘的。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ㄒㄧㄢˋ賢。

誰能自己充足有餘,而用來奉獻給天下呢? 唯有得道之人。所以聖人才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而不自居其功。這是因為他無私無欲,順應自然而不想表現自己的緣故。

 

〔名詞解釋〕:

見賢:表現己德也。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說,因為聖人「無私無欲」個人需求不多,所以能「有餘以奉天下」。
  • 我師父也曾說:從一個人的「需求與貢獻」比例,就可以看到這個生命的進化程度。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世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任何可攻堅克強的,都不能勝過它,這是因為「水的柔弱是沒有什麼能改變它的」。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勝強,柔勝剛,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卻沒有人能夠實行,因為人人都喜歡爭強。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全國的污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擔國家災禍的,才配做天下之王。」這種合於正道的話,聽起來好像和俗情相反,不容易理解。

 

〔名詞解釋〕:

:指水柔弱的特性。易:改變也。垢:汙垢,屈辱。不祥:災禍。

 

〔前輩的觀點〕:

  • 「正言若反」:老子言論皆以道為本,但表面看來,皆與俗不肖,與物相反。 / 余培林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的「正言若反,大智若愚,直道若壘,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博...」全都和世俗的價值觀給倒過來,其實,你一旦清楚心智與心靈的差別,就懂了。

 

 

第七十九章【老天常顧厚道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既有大的怨恨,縱使把它調解了,也一定會有餘怨藏在心底,這怎能算是好的辦法?所以,有大智慧的聖人,待人總是守柔處下,就像握有「只待別人來核對的無用契約」一樣,是不會去索取的。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者待人,就如同掌握無用契約一樣,只會給予而不索取,所以人無怨心;而無德的人剛好向反,就像「掌管賦稅」的人一樣,只會索取而不給予,所以人多生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與而不取,完全合乎天道,天道雖毫無偏私,但卻永遠降福於有德之人。

 

〔名詞解釋〕:

:調和。餘:剩餘。善:良善,完美。左契:卑下的契約。司:掌管。徹:周代賦稅的名稱。善人: 有德的厚道之人。

 

〔前輩的觀點〕:

  • 「聖人執左契」:契,及劵契,相當於今日的合同。古時的合同剖分左右兩邊,各執其一,合之以為信。然而,右契尊又稱上契,左契卑又稱下契;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資取;左契是下契,故執左契只能待人來責,而不能責於人。是以,「聖人執左契」即執卑下,處於柔弱的比喻。

 

〔常青Frank之觀點〕:

  • 「司契,司徹」一個是給予,一個是索取,也是我們常說的「厚道與刻薄」的另一種象徵。老子說,天道「天道好還」是不分親疏的,但卻經常都會賜福與有德的厚道之人。

 

 

第八十章【幸福,才是人生的基調】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理想的國家是這樣的:國土很小,人民很少。在這樣的國度裡,因為大家無爭無隙,即使有「各種武器」也不運用;因為沒有苛政暴斂,人民不會冒著生命危險而遷徙遠方。雖然有船有車,也沒必要去乘坐;雖然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去陳列。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的狀況,恬淡寡欲,不慕榮利」的樣子:雖是粗食卻很甘美,雖穿布衣卻覺美麗,雖是陋室卻很安適,風俗簡樸卻很快樂。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可以相互望得見,雞鳴狗叫聲可以相互聽得到。

但因為生活安定,彼此之間的人民,從出生直到老死都可以不需要相互往來。

 

〔名詞解釋〕:

什伯之器:兵革之屬,即兵器也。重死:愛惜生命。徙:遷移也。舟輿:船車。陳:陳列,布陣。

 

〔前輩的觀點〕:

  • 「復結繩而用」:謂民淳事簡,可以不用文字而治。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讀到他這章的理想國,真讓人悲嘆感慨不已。看看在戰亂時局下的人民,理想是多麼個卑微,不就只是圖個「安居」而已,就這麼難了!
  •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 老子此處所講的「小國寡民」這樣的理想國,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關係,切莫拘泥於文字的闡述,而其真正的主旨是:主張人生的基調是該「以幸福為前提」才是對的。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實的話不悅耳,悅耳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以行為表其善,無須以言辯解;以言語辯解的人,不是善良的人。智者深求事物之理,因此無須廣知;知識廣博的人,反而會捨本逐末,所以不是智者。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無私無欲,所以不會積聚。他以虛無為體,以無為為用,所以愈幫助人,自己愈充足;愈給予人,自己愈富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無私,對於萬物只有利而無害。至於聖人,因善體天道,所以聖人之道也只有貢獻施與而不與人爭奪。

 

〔名詞解釋〕:

:實也。美:巧也。機:積聚也。

 

〔常青Frank之觀點〕:

  • 「信言」之所以不美,因其但求達哩,無須紋飾。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理所談的是一個「深度」的問題,要深度,則能量務必集中使用才有可能。博學多聞者,其能量勢必分散,而智者但求通達而已。這也是修為上的一個方向。
  • 中國有句俗話「養子防老,積榖防饑」,此乃是世俗常情的思維。一般人生在世,總覺得必須要有所作為,因而勢必得瞻前顧後。但在心靈的角度來看,這些都還活在「線性思維的時間軸」上;唯獨聖人可以全然的處於「當下」,而當下是沒有侷限向度的,因而他的應對也是全然的,所以他非但不需要積聚,反而活得生機豐盛無比。

 

【映見《老子道德經》】終

1050823 林常青Fran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rrorsee 的頭像
    mirrorsee

    【映見】領袖問題處理研究中心

    mirrors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