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見《老子道德經》】61-70章
第六十一章【大人者,更應該謙下】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ㄆㄧㄣˋ」。牝常「以靜」勝牡ㄇㄨˇ,以靜為下。
大國要像江海般一樣,處於下流,如此將會成為天下「會聚之所」,也會如「雌性般的被愛護著」。雌性動物,常常「因為能靜」而勝過雄性動物,就在於她能夠安靜的身處謙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大國能對小國謙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入事;小國能對大國謙下,就能取得大國的兼蓄。所以,一個是藉由謙下來取得他國的入事,一個是因為謙下而取得他國的兼蓄。
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而大國不過想要兼蓄小國,小國不過想要依附於大國罷了。大國與小國若能自處謙下,則各自都會得其所要。然而,大國更應該要謙下。(因為小國謙下,不過能保全自身;而大國謙下,則能贏得天下的歸往。)
〔名詞解釋〕:
交:交會,會聚。下流:下游。以:能;老子書中的"以"字,多作"能"解。取:得。兼蓄:兼養。入事人:依附他人。
〔前輩的觀點〕:
- 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王弼
〔常青Frank之觀點〕:
- 此篇不禁讓我想到 余秋雨對「老子哲學」的定調有三個字: 冷(靜)、鈍(拙)、低(下)。陰柔,就是 老子精神的特質。
- 謙下,是心智最難低頭的一關!
第六十二章【富貴榮華,都不如入「道」的好】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這個東西,無所不容,是萬物「深藏的所在」。會善用他的人,簡直把它當寶貝般地看待;至於不懂的人也不敢違背,並時時得保持著它,依恃著它。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懂的人,表現於言語則無言不美,而能換得他人的尊敬。表現於行為則無行不佳,可以使他更為高尚;至於不懂的人,卻能對它保持和依恃,那,道又豈能捨棄他們呢?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就算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之貴,財寶無數,榮華加身」,其實,都還不如坐進這「大道」裡的好!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古時候為什麼會這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它有求必應,有罪就能得到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啊!
〔名詞解釋〕:
奧:深藏之所。保: 保持,依恃。市尊:換得尊敬。加人:使人高尚。拱壁:合拱之壁,即大壁也。
〔前輩的觀點〕:
- 「三公」:周朝設置輔佐國君的大臣有「太師、太傅、太保」。
-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古時送禮之前必先餽贈。兩次的贈送,習慣是先輕而後重。因為拱璧輕,駟馬重,故有拱璧以先駟馬。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說「道,會讓你有求必應,有罪可免。」我想,這句話恐怕得要能通達「內靈外道」的人,才有可能聽得懂。這也是何以 老子會說,再大的榮華富貴,都不如入道的好。是對道極高的推崇與讚嘆。
第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聖人治理天下,以無為作為政治的根本,已無事作為行政的原則,以「恬淡」作為施政的態度。他們總是反世人之道而行,如「視小為大,視少為多」,以德報怨。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他解決難事,是在事情「容易的時候」;處裡大事,是在事情「細微的時候」。這是因為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而來;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而來。所以有智慧的聖人,從來「不好高騖遠」,反而更能成就其事業的偉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至於輕易許諾的人,其諾言往往很少兌現;總把事情看得容易的人,勢必常常遇到困難。因此,有智慧的聖人把容易的事尚且看得困難,所以他終歸沒有困難產生。
〔前輩的觀點〕: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聖人識得此道,所以不敢輕視忽略「小、少」而大之多之。
- 他解決事情,應在事情「容易的時候」;處裡大事,應在事情「細微的時候」。如此則不會勞心費力,自然而無為;要不,等到易者漸難,細者變大,此時想要無為已難矣。 / 余培林
〔常青Frank之觀點〕:
- 同樣是「以德報怨」,在 孔子的《論語》與 老子的《道德經》來看有何不同?(孔惟學,老惟修)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此三者亦可視為聖人的特質。
第六十四章【順應自然,治之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ㄆㄢˋ,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事物在安定的情況下,容易持守;在事情的兆頭未萌芽之前,容易圖謀;在它脆弱的時候,容易分解;在它很微小的時候,容易消散。因此,要趁事情還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還未動亂時治理。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ㄌㄟˇ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堆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違背了這個自然法則,你越努力就會越失敗,你越執著就越失去。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所以,聖人不用人為的努力,他就不會失敗,不執著就沒有喪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若能做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所以,聖人都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學「世人所不學的」,以弭補世人的過失。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要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而不敢自以為是的妄為。
〔名詞解釋〕:
泮:分解。毫末:毫毛的末端,喻極微細也。壘土:一筐一筐的土。復:弭補。輔:輔佐,順應。
〔常青Frank之觀點〕:
- 聖人治事與世人最大的不同處就是「順應自然,治之未然」。
第六十五章【幸福,比聰明重要】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古時候善於以道治國的人,不是要人民「明智機巧」,而是使人民「樸質敦厚」。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人民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他們的智巧太多的緣故。所以治國者,用智巧來治理國家,使人民多生智巧,是國家的禍害;不以智巧來治理國家,使人民保持純樸的本性,則是國家的福氣。要知道這兩條也是「不變的治國法則」。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治國者能懂得這個法則,就是擁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深奧大德之人」。這種玄德太深奧,太玄遠了,且常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但只有這樣才有辦法走向大道的順途。
〔名詞解釋〕:
明民:使民明智機巧。愚民: 使民樸質敦厚。賊:禍害。稽式:法則、準則。
〔前輩的觀點〕:
-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王弼
〔常青Frank之觀點〕:
- 聽到 老子的「愚民政策」,對慣用心智的現代民主社會,是最不能接受,也最無法理解的事;但若轉換成「幸福指數」或「快樂指數」來說,他們或許就聽得懂了。
第六十六章【因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使天下河流奔往匯歸,是因為他善於自處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夠接受百川的歸注,而成為百川之王。因此領導者要想居萬民之上,言語顏色必定要謙下;要想居萬民之前,必須處處退後,不與民爭。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所以有大智慧的聖人雖處上位,而人民並不感到有負擔;雖居民前,而人民並不感到有損害。因此天下人民都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棄。這都是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爭得過他。
〔名詞解釋〕:
百谷:百川。重:沉重。推:推載。
〔常青Frank之觀點〕:
- 退、讓、不為先,到本文的「不爭」,這些都是 老子體「道」之性德;其所謂的「欲上民,欲先民」也是就「德性」上而言,這和兵家所謂的「欲擒故縱,或欲上故下」的權術陰謀來說,在文字來看是一樣,但在層次上是全然不同的東西。
第六十七章【老子的「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似乎無法想像它是個啥樣子。正因為他太大了,所以無法想像出它是個啥樣子。若能想像得出,那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法寶,一直謹慎的守護著: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儉嗇」,第三個是「不敢爭強好勝,為人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ㄓㄤˇ。
慈愛,則視民如子而盡力維護,所以能產生勇氣;儉嗇,則能蓄精積德應用無窮,所以能寬裕從容;不敢為天下先,則反而得到擁載,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長。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倘若不能慈愛卻但求勇敢,不能儉嗇卻但求寬裕,不能後人卻但求爭先,則必死無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愛這個東西很微妙,以慈愛之心來戰爭,則往往都能獲勝;用它來防守,也會很穩固。所以,當老天要救助一個人時,必會先給予他一份慈愛之心,來護衛他,幫助他。
〔名詞解釋〕:
肖:像、似。細:渺小。慈:慈愛。儉:節儉,愛惜。器長:萬物的首領。廣:寬裕。救:拯救,幫助。
〔前輩的觀點〕:
- 「似步肖」謂道無形無狀,以退為進,以柔為強,似乎與有形的萬事萬物皆不像。
- 韓非解老篇:「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務致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常青Frank之觀點〕:
- 老子說的「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還真是我們一般常人的最佳寫照。真該小心啊!
第六十八章【身為領袖,最重要的德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作將帥的,不會處處表現勇武;善於作戰的,不會輕易發怒;善於克敵的,不會和敵人交鋒;善於用人的,謙虛下人。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這「不武、不怒、不與」,就是不與人爭之德;這「謙虛處下」,就是善用別人的力量。這「不爭與處下」倘若都能做到,就是符合於天理(道)的極致了。
〔名詞解釋〕:
士:將帥。與:交鋒,爭鬥。天:天理,自然法則。
〔前輩的觀點〕:
-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凌人也;不與,不與爭也。」/ 王弼
〔常青Frank之觀點〕:
- 這篇非常簡明扼要,點出了一個身為領袖最重要的修為所在。不武,不怒,不與乃領袖的「不爭之德」;處下,乃領袖的「用人之力」。真透徹,佩服!
第六十九章【仁者無敵,慈為寶】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用兵的人曾說過:「我不敢挑起戰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起兵應戰。在戰爭的時候,我也不敢逞強躁進以擴大戰爭,而寧願退避讓人以消彌戰禍。」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這就是說:在戰場上,不可耀武揚威的張狂,盡管一切齊備,也要低調應對。
在敵人面前,就好像一副「無陣可擺,無臂可舉,無兵(器)可執,無敵可攻」的樣子。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因為禍害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是斷送我的三寶(慈,儉,不為先)。所以舉兵相交戰的時候,有「慈愛之心」的一方往往會獲得勝利。
〔名詞解釋〕:
行:擺陣勢。攘:舉也。執:拿。扔:進攻。抗兵相加:舉兵相交戰也。
〔常青Frank之觀點〕:
- 就戰爭而言,老子一向主張「是萬不得已的被動之舉」。這不是軟弱,而是仁慈,因為戰爭對社會,對百姓的殺傷太大了。相反的,誠如六十七章所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是一種很真切卻迂迴的道理,因此非一般淺薄之人所能思議的地方。
第七十章【誰是我老子的「知音」?】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天下的人卻不能理解,也不能實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我的話是有宗有旨,我的行事也是有根有據的。只是因為人們都被他的「知見」所障,所以不能了解我所講的道理。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能理解我話的人很稀少,而能效法我話的人就更稀少而珍貴了。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凡是有大智慧的聖人,也只好「外同其塵,內守其真」了。
〔名詞解釋〕:
被:披。褐:粗布衣服。
〔常青Frank之觀點〕:
- 我想,「曲高和寡」這將是聖人者永遠的宿命。
-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說: 這都是因為人們的「所知障」,而阻擋了對「道」的了解。就深度而言,光憑這一點就可見佛家與道家在暗地裡是相通的。
留言列表